加拿大为什么要比澳大利亚冷得多,但它的人口却是澳大利亚的1.5倍?不少人从降水、土壤等角度来分析澳大利亚的人口稀少,但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无论是澳大利亚还是加拿大,原住民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人口基本上都得依赖移民。因此可以这么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澳大利亚没法像加拿大那样吸引更多的移民呢? 除了降水少、土壤贫瘠这些自然环境因素外,还有两个关键点可能没被提到。首先,澳大利亚离欧洲,特别是和当年的宗主国英国的距离远得很,简直能把大部分移民的想法拦截掉。其次,虽然两国的移民主要来自英国,但那些英国人其实并不怕冷,反而觉得澳大利亚的气候有点热了。 在大航海时期,从欧洲启程前往澳大利亚的旅程几乎可以算是世界上最长的航线。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欧洲和澳大利亚几乎正好在地球的两端,无论走哪个方向,抵达澳洲都得横跨半个地球。而在向新大陆的移民浪潮早期,苏伊士运河还没开通,这就意味着从欧洲到澳大利亚得穿越几乎整个大西洋和南印度洋,航程可达22000公里以上。 因为咆哮西风带的影响,南半球想要走大圆航线根本是没戏。其实,从好望角到澳大利亚是可以沿着纬线绕行的,不过这条路也无法完全避开咆哮西风带的干扰。非洲最南端的海域可是世界上最恶劣的海况之一,巨浪翻滚,过去的欧洲航海者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 从全球海域的浪高预报来看,中纬度的南半球,尤其是在冬季,几乎找不到浪高低于3米的地方,甚至有些区域的浪高都超过了5米,形成了一片巨浪区。在蒸汽轮机技术还不成熟,甚至没出现的年代,能在这样的海况中航行,简直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当儿戏。 更有甚者,从南非到澳大利亚的旅程将近一万公里,中间连个补给的地方都没有,连个小岛影子都见不着。想要顺利穿越危机四伏的南印度洋,真得没别的办法,只能全靠船上那些现成的物资,这让从欧洲到澳大利亚的航行变得更加艰难。在蒸汽轮机技术尚未成熟之前,远航讲究的可是顺风顺水,就是说得顺着盛行的风和洋流走。不过,从欧洲开到澳大利亚,这段航程可真不容易做到这一点。 说到欧洲和加拿大之间的航行,那可要简单得多。虽然去的过程也会遇到逆水行舟的问题,但北大西洋面积不大,旁边有不少陆地和小岛,加上洋流也是环形的,航海家可以选择另外三面绕道而行。即使如此,绕的路程也不超过前往澳大利亚的一半。返程就更是不费吹灰之力,远不及从澳大利亚返回的四分之一。可见,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正是在这种天然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即使后来的汽船普及了,苏伊士运河也开通了,航路的危险性倒是降低了不少,但距离的差距还是无法消除。即便是走苏伊士运河,欧洲到澳大利亚的航程也没法明显缩短。可以说,无论在哪个时期,欧洲到加拿大和到澳大利亚的时间和费用都是天壤之别。去加拿大可能只需要几周,而去澳大利亚则得几个月。即使现在有了飞机,飞往澳大利亚也得转机,去加拿大却可以直飞。 尽管澳大利亚在吸引移民上有不少短板,导致错失了移民潮,但其实它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那就是距离亚洲这个世界人口集中地更近,而沿途的海况也算不错。然而在移民浪潮的后期,澳大利亚却没能好好把握这个增加人口的机会。 自19世纪末开始,澳大利亚出于对白人地位下降的担忧,对非白人移民表现出很强的敌意。到1901年,形成了浓厚种族主义的白澳政策,这个政策严格限制非白人移民进入澳大利亚,并且对已经定居的非白人采取驱逐等极端手段。直到二战结束后,澳大利亚才逐渐认识到白澳政策的错误,并在1972年最终废除了这项政策。不过,那时候全球的移民高峰已经过去。 照理来说,大家应当更倾向于去那些不那么寒冷的地方吧。不过,对于来自英国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移民来说,这个观点真的成立吗?咱们可以来看看气温分布,搞清楚一下英语国家白人的分布情况。其实,英国人移民的地方大多跟英国的夏季年均气温差不多,通常是7月(南半球1月)大约20度左右,甚至低于20度。而冬天的寒冷程度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像加拿大和新西兰几乎全境都在这个气温范围内,其他讲英语的国家白人的集中地也差不多,比如美国东北部和西北部的西雅图,南非白人最多的城市开普敦也是如此。 要是夏天的气温太高,那就会让英国人对那个地方的移居兴趣大打折扣。比如说,加勒比海的一些讲英语的岛国基本上都是以黑人为主。很多人觉得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的气候就像咱们云南,只不过夏天稍微热一点,甚至在英国殖民时期,这里也没多少白人愿意去。 现在说说澳大利亚,其实能够与英国夏天那种清爽气候相近的地方真不多,主要就是堪培拉、维多利亚州南部、阿德莱德和塔斯马尼亚州那些零星的区域。即便是相对宜居的东南部,悉尼以北的大部分地盘对于英国人来说也是太热了,这条漫长海岸线上只有布里斯班算是一座大城市。说实话,英国人抗热的能力真是不咋的,咋比不上南欧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呢?
加拿大为什么要比澳大利亚冷得多,但它的人口却是澳大利亚的1.5倍?不少人从降水、
贺俊豪说汽车
2025-04-12 15:27:14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