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3岁的安徽男子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医生说手术根本没有任何作用,最多能

陌上伊人笑 2025-04-12 21:21:34

2016年,53岁的安徽男子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医生说手术根本没有任何作用,最多能活三个月。然而,他却不听医嘱,想要“逆天改命”!顽强忍着病痛,竟足足跑了61场马拉松。 2016年,一位安徽男子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医生预言他只剩下三个月。 这位病人决定用奔跑来抗癌。 这个男子名叫贺明,他与妻子张李玲结婚近30年,育有一子。 夫妻二人相互扶持。 贺明一向身体健康,直到某天早晨,他突然在起床后咳嗽时吐出血迹。 妻子张李玲惊慌失措,急忙将他送往医院检查。 没想到,医生的诊断出贺明患上了癌症晚期,剩余的时间可能不足三个月。 化疗开始了,贺明的身体逐渐消瘦,面容憔悴。 一天,他开始尝试从床上爬起,进行简单的步伐训练。 一开始他的行动非常艰难,慢慢,他逐渐能够轻松地在医院走廊上行走,甚至可以爬楼梯。 医生对贺明的康复进展感到惊讶。 但与此同时,医生也多次警告贺明,过度运动可能对恢复不利。 然而,贺明深知只有通过坚持运动,才能保持身体的活力。 他决定参赛马拉松。 最初,妻子极力反对贺明参赛。 贺明选择瞒着她报名参加了2017年淮南国际半程马拉松。 这场马拉松的赛程为20公里,按照常理,许多健康的运动员也可能在比赛中遇到困难。 但贺明却以2小时19分钟的成绩顺利完成比赛。 但妻子知道贺明的身体状况依然十分脆弱。 因此,她一再劝说贺明放弃跑马拉松,但贺明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 他继续偷偷地报名参加下一场比赛,并在比赛前一晚告知妻子。 每次参加比赛后,贺明都会面临妻子的愤怒。 此后,贺明的病情再次恶化,肺癌开始扩散,医生再三劝告他停止参加马拉松。 然而,贺明继续参加每一场马拉松比赛。 每次他出发,妻子总会叮嘱一句“注意身体”,然后默默地在家门口望着他离去。 癌症不断加重,转移至骨骼,摔倒可能会导致终身瘫痪,贺明依然没有放弃这项运动。 他的每一次出发,身上都会举着一面与众不同的旗帜。 每当别人听到他抗癌的经历,都会被他的坚持所感动,纷纷竖起大拇指。 但化疗的痛苦、身体的衰弱,似乎都在提醒他,时间不多了。 贺明下定决心要完成100场马拉松的挑战。 他认为,合理的化疗与运动安排能使自己活得更久一些。 然而,贺明也逐渐意识到,生命的尽头终究是无法避免。 在反复考虑之后,他决定捐献遗体。 这个决定并未得到妻子的同意,而贺明也理解她感。 最终,他向儿子贺帅请求帮助。 在他抗癌期间,许多陌生人通过网络为他捐款。 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遗体捐赠,回馈社会。 贺明的坚持,最终感动了他的妻子。 在最后的日子里,妻子也同意陪同贺明参加比赛。 在贺明的最后一次马拉松比赛中,病情已经使他无法如常坚持。 那一天,贺明完成了比赛,但也在赛后感到前所未有的虚弱。 朋友们劝他停下所有的比赛。 那场马拉松后,他的病情急剧恶化。 就在他临终前,他再次叮嘱儿子确保遗体捐献协议能够顺利执行。 他去世后,眼角膜捐献给了两位失明的患者。 而他的儿子贺帅,承诺将会替父亲跑完剩余的比赛。 世界上还有很多像贺明一样的人在对抗癌症。 老周是一位在供电系统工作的58岁职员,然而在他即将迎来退休生活的前夕,疾病找上了他。 尽管病痛时常伴随,他依然坚持参与日常的工作。 他认为,疾病并不应当成为人际交流的障碍。 癌症患者常常面临心理压力,对于老周来说,最大的压力来源于病痛可能带来的折磨,而非死亡本身。 人到中年,面对癌症,许多患者更怕的是身体逐渐衰弱,无法自理。 老周坦然接受这一现实,尽量过得像一个健康人一样。 在做了第一次治疗后,他的咳嗽症状明显减轻,虽然仍然会出现虚汗和轻微的不适。 医生告诉他,每次治疗后都会进行效果评估,而这种过程本身也是漫长的。 癌症患者在面临巨大的压力时,心理上的调适得尤为重要。 很多癌症患者在得知病情后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通过积极的心态调整和对治疗过程的信任,患者能够增强体内的免疫力。 心理学家指出,癌症患者若能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病情的稳定。 老周不仅没有让自己沉沦在恐惧之中,还在治疗过程中尽力保持生活的正常节奏。 参考文献:[1]付洁,林慧菁,陈子怡,毛靖,倪平.癌症晚期患者临终意愿依从性评估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24,39(4):11-16

0 阅读:0
陌上伊人笑

陌上伊人笑

‌感谢大家关注,我会继续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