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老红军寇庆延调任广东省公安厅厅长,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叶剑英的安全。面对特务暗杀,他布下天罗地网,贴身保护叶帅。从识破狙击手到破解投毒案,寇庆延用智慧和忠诚化解一次次危机,确保叶剑英安然无恙,成为新中国安保工作的典范。 1951年的广东局势复杂,作为华南地区的核心人物,叶剑英的安全备受威胁。国民党残余势力勾结境外特务,频繁在广州、香港等地策划暗杀行动。此时的寇庆延刚从湖北公安系统调任,带着多年革命斗争的经验,肩负起守护叶剑英的重任。 寇庆延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深入了解广东的敌情。他发现敌特活动隐蔽,渗透范围广,仅靠常规安保手段难以应对。于是,他决定从情报工作入手,构建一张覆盖全省的情报网络,这成为他后续安保工作的重要基石。 在情报网络建设上,寇庆延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他整合广东各地的公安力量,挑选政治可靠、经验丰富的警员组建专门的情报小组,深入敌特可能出没的区域摸排线索。另一方面,他发动群众,在工厂、学校、码头等人员密集场所发展秘密联络员,形成“军民结合”的情报收集体系。 这套情报网络很快发挥了作用。1951年7月,香港的线人传来消息,称有特务计划在叶剑英视察广州某工厂时实施投毒。寇庆延接到情报后,立即部署行动。他安排警力对工厂周边进行严密监控,同时对厨房工作人员展开细致排查,最终在一名厨师的行李中发现了毒药,成功阻止了这次暗杀。 投毒案的破获让寇庆延意识到,敌特手段多样,必须加强对叶剑英日常活动的全方位保护。他开始着手建立贴身警卫团队,挑选身体素质过硬、政治觉悟高的警员担任叶剑英的贴身保镖。这些警卫不仅负责日常陪同,还对叶剑英的饮食、出行路线进行严格把控,确保每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然而,敌特并未因一次失败而放弃。1951年8月,寇庆延收到情报,称国民党特务计划在广州越秀山体育场举行的群众集会上暗杀叶剑英。当时,叶剑英将在集会上发表讲话,现场预计有上万人参加,安保压力巨大。 集会当天,当一名特务试图携带枪支混入会场时,立即被便衣警察察觉并抓获。随后,警方又在观众席的隐蔽处发现了定时炸弹,由于处置及时,炸弹被成功拆除,确保了集会的顺利进行和叶剑英的安全。 越秀山事件后,寇庆延进一步完善了安保体系。他提出了“三重防护圈”概念:核心圈是贴身警卫,负责叶剑英的直接安全;中间圈是活动区域的外围警戒,通过交通管制、人员筛查等手段建立安全缓冲区;外围圈则是全省范围内的情报预警和群众联防,确保敌特动向提前掌握。 无线电侦测站的建立,让广东警方在情报战中占据了主动。1951年9月,通过对截获密电的分析,警方锁定了一个潜伏在广州的特务小组。寇庆延亲自指挥行动,带领警员突袭特务据点,抓获多名特务,缴获了一批电台和密码本,彻底摧毁了这个潜伏网络。 在加强技术手段的同时,寇庆延始终没有忘记群众的力量。他深知,敌特活动离不开社会环境,只有发动群众参与,才能让敌特无处藏身。因此,他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安全教育,鼓励群众发现可疑人员及时举报,形成了“人人都是安保员”的社会氛围。 这种全民参与的安保模式在1951年12月的一次视察中再次发挥作用。当时,叶剑英乘车前往郊区视察,途中经过一个热闹的市集。突然,一名男子不顾警卫阻拦,试图靠近车队。附近的群众立即察觉异常,纷纷上前围住该男子,直到警方赶到将其控制。事后查明,该男子正是敌特派遣的杀手。 回顾1951年的安保工作,寇庆延的贡献不仅在于一次次化险为夷,更在于他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安保体系。这套体系以情报为先导,以技术为支撑,以群众为基础,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护网。它不仅确保了叶剑英的安全,更为新中国的安保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叶剑英说:“毛、刘、周、朱、陈、林、邓,除了毛主席的后六位,还有各位老帅等其他人
【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