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美国将淘汰机器高价卖给我们,让中国亏损好几亿,中石化的几位资深技术人员正感到绝望之际,没想到,一个人的出现扭转了局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末,中国化工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展阵痛,为实现技术突破,中石化先后投入25亿元和35亿元,引进两套己内酰胺生产装置,然而到2000年,这两套装置不仅未能带来预期的技术提升,反而每年亏损近4亿元,在当时的国际市场上,己内酰胺作为尼龙工业的基础原料,其生产技术长期被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中国只能仰人鼻息。 这种被动局面在90年代末迎来转机,美国一反常态,同意向中国出售己内酰胺生产技术与设备,这个意外之喜很快就显露出其背后的陷阱:当中国完成设备采购后,美国立即推出新一代生产技术,使得中国刚刚引进的设备瞬间落伍,这一连串动作背后,折射出国际竞争中的残酷现实。 就在中国化工业陷入困境之际,一位不同寻常的科学家站了出来,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的闵恩泽院士,与其他科学家不同,闵恩泽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1955年,在美国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的他,面对优渥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毅然选择回国,这个决定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致力于中国化工技术发展的人生轨迹。 面对己内酰胺技术困境,已年逾古稀的闵恩泽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他另辟蹊径,没有局限于对引进设备的改良,而是从催化剂研究入手,试图寻找技术突破的关键点,在他看来,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升级。 实验室里,闵恩泽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他们放弃了传统工艺路线,转而探索新型催化体系,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但闵恩泽始终保持着科学家特有的严谨与执着,经过近一年的潜心研究,团队终于研发出一种性能卓越的新型催化剂,不仅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还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这项技术突破引发了连锁反应,中国的己内酰胺产业迅速转型升级,产品质量超越国际标准,在全球市场上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更重要的是,这次突破彻底改变了中国在该领域的被动局面,实现了技术自主。 闵恩泽的贡献远不止于技术创新,他始终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为要让更多年轻科学家成长为能够突破技术封锁的“破局者”,在他的指导下,一批批青年才俊迅速成长,为中国化工技术的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这场技术突围战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己内酰胺产业本身,它证明,面对技术封锁,自主创新才是最可靠的突破之路,闵恩泽坚持“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的科研理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报国的深刻内涵。 如今的中国己内酰胺产业已跻身世界前列,这个曾经的技术洼地,现已成为全球行业标准的重要制定者,放眼未来,中国正在更多领域突破技术封锁,而闵恩泽的故事,则成为激励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精神财富。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22.04.29——《灯塔传承 | 闵恩泽: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
卢克文:“当前中美战况主线,其实是:美国捅中国外贸,中国捅美国股市。中国经济靠生
【13评论】【52点赞】
用户17xxx82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