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强国再施妙手!对波音加征34%关税,这下中银航空50架波音737的订单每架成本陡增3400万美元,总计多出17亿美元,波音可谓哑巴吃黄连!
此次中国对波音加征34%关税的举措,堪称精准狙击,令波音有苦难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中银航空于3月28日签订了50架波音737的订单,彼时双方商定的价格必然未将关税因素纳入考量。然而,仅仅三天后的4月4日,中国便突然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并于4月10日正式生效。这无疑是对波音的一记重击——刚刚签订合同,便遭遇利润大幅缩水的窘境。
这里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关税通常不是应由进口方承担吗?为何波音反而遭受损失?这需从合同条款中寻找答案。
在国际贸易中,关税确实一般由进口方缴纳,但若合同中未明确规定“关税变动时的处理方式”,则责任归属可能引发争议。此次情况可能是,合同价格已锁定,波音无法临时提价,只能自行承担这34%的税费。
另一种可能是,中银航空作为进口方虽需缴纳关税,但合同中约定波音需承担部分成本,如运输或保险费用。关税一加,波音的隐性成本便随之上升。
例如,假设一架波音737原价1亿美元,34%的关税即为3400万美元。若合同采用“到岸价”(CIF)条款,即波音负责将飞机运至中国港口,则关税可能需由波音承担。
即便关税由中银航空缴纳,但若合同中规定价格不得上涨,波音为保住订单,可能需自行承担这部分成本,如降低利润或从其他方面筹集资金。
还有一种情况是,尽管中银航空为新加坡公司,但这50架飞机是租赁给中国航空公司的,因此实际使用者为中国企业。
中国政府对波音加征关税,实质上是变相促使中国企业减少采购波音飞机,转而支持国产C919。如此一来,中银航空即便购买了波音飞机,在租赁给中国航空公司时也需考虑成本,可能会要求降价,最终压力仍会转嫁给波音。
更为巧妙的是,这34%的关税具有“追溯性”。即只要订单在4月10日之后交付,无论合同何时签订,均需按新税率缴税。波音原计划于2028至2031年交付这50架飞机,如今每架需多缴纳3400万美元,总计17亿美元。这笔费用波音要么自行承担,要么需与中银航空重新谈判,但中银航空显然不会同意加价,毕竟合同已签署。
再来看国产C919的情况,其订单量已突破1000架,且正在争取欧洲适航认证。中银航空多花的17亿美元,足以购买20架C919(假设每架8500万美元)。这相当于中国通过关税为国产飞机充当了一次“推销员”——波音多赚的钱,全部转移至C919。
从战略层面来看,中国此举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通过关税打压波音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另一方面,用节省下来的资金扶持C919,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波音如今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接受利润缩水,继续销售飞机;要么退出中国市场,将份额拱手让给空客和C919。然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波音根本无法割舍,只能无奈接受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