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导致的水肿和积液,要是不了解气化的道理,光吃一堆利尿药也没啥效果。 寒湿、水肿和积液问题,为什么偏偏爱上中老年人呢?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肾阳不足。肾在卦象里对应的是坎卦,主水,坎卦的结构是上下各有一个阴,中间还有一个阳,这说明肾阳是非常宝贵的。火藏在水里,正是身体里气化和交互的驱动力。 真阳足了,水湿就能被蒸发,气化之后,上面变成汗,中间成了血,最后再下去变成尿,这样自然就排出体外。中医用药的办法,就是温养阳气,帮助恢复身体的动力。要是连气化都不懂,哪能谈得上养生和治病呢? 最近这几天都是阴雨绵绵,哪儿都是水湿的样子。要是碰上大暴雨,就算下水道疏通了,积水总算减少了,可地面还是湿漉漉的。如果再遇上点泥土,走进去简直像陷进沼泽,脚抬都抬不起来,沉得很。 雨水虽然通过排水系统能流走一些,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过只要阳光一照,地面就会很快干透。这说明自然界去湿还是得靠太阳,咱们身体里的湿气则是要通过气化来消除。就像刚洗好的衣服,无论洗衣机怎么甩,还是无法完全弄干,但只要把它挂在阳台上,等太阳一出来,衣服上的水分立马就能蒸发掉,变得干爽。 所以说,咱们身体里有三把火,脾阳、心阳和肾阳。如果哪个地方的阳气不足,就容易导致体内湿气重。 湿气重的人,腿脚总是觉得沉,头也晕,身体乏力。腿脚沉得抬不动,晚上躺在床上不受力也感觉累,早上起床后腰酸。水总是往低处流,每天喝进去的水得变成津液,要向上走,靠的就是阳气。如果阳气不足,就像低洼的田,一喝水就灌满了。因此,仅仅去湿还不够,还得想办法让水向上走,化为津液,除了去湿,还得升阳。 比如有位35岁的小伙子,白天一出汗就很明显,尿尿也正常。到了晚上,下肢开始水肿,反而尿倒少了。乡亲们就给他送来车前草、玉米须、马齿苋和金钱草,结果吃了一大筐,白天尿得更多,晚上水肿却更厉害。他来问,为什么利尿反而水肿更严重,这是什么情况呢? 我跟他解释说,白天出汗多,气虚已经比较严重了,光靠利尿药的话,气都被汗排出去了,哪还有力气去排湿呢?所以我给他配了五苓散加人参。喝了药之后再来,发现尿量明显增加,整个人也神清气爽了。五苓散里有桂枝、白术、茯苓、猪苓和泽泻。桂枝就像阳光一样,能温暖身体,增强心脏功能,帮助升阳;白术则是补脾、补气的,能温和振奋脾阳。 茯苓、猪苓、泽泻这几味药就像给低洼的田地开了个排水口,有了桂枝升阳气化在前面,白术补脾燥湿在中间,再加上茯苓和泽泻挖渠下去,湿气慢慢就排掉了,沼泽地也就逐渐干爽了。 对于人来说,阳气一旦舒展开来,尿量自然就会增加。可奇怪的是,尿多的人竟然不觉得累,反而精神焕发,这就说明气化功能已经恢复啦。 如果是年纪大了,肾阳亏虚的话,频繁上厕所那就常见了。可以考虑加点肉桂和附子,帮忙温补命门之火,这样一来,肾的动力就增强了,水湿的问题自然能得到缓解。 像参苓白术散、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还有黄芪防己汤这些祛湿方子里,里面要么是补气药,要么是温阳药,这都是为了帮助气化。 中医治湿的方法,不是仅仅关注那点炎症、尿液或水肿,中医治疗是从整体入手,不是只看那些表面的症状。用药的关键在于调理脏腑,促进气化。当脾阳升起来,心阳振作,肾阳蒸发,炎症就会自然消退,水湿也会自己去掉。
不愧是中医.....说话果然歹毒又直接🤣🤣
【5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