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城久攻不克,红三军团却腹背受敌,项英骑马来到东华山,对出来迎接他的毛泽东说:

文史记叙录 2025-04-13 13:05:48

赣州城久攻不克,红三军团却腹背受敌,项英骑马来到东华山,对出来迎接他的毛泽东说:“恩来同志让我专门来请你下山。”

1932年的春天,中国革命正处于关键时刻,在江西南部,一座名为赣州的古城,成为了决定红军命运的战场,这座城市,不仅是地理上的要塞,更是红军战略转折的见证者。

赣州,素有"铁赣州"之称,其地理位置独特,三面环水,一面靠陆,它坐落在赣江、章江和贡水的交汇处,宛如一个天然的堡垒。

城墙高大坚固,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洗礼,依旧巍然屹立,这样的地理优势,让赣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为即将到来的战役埋下了伏笔。

就在红军准备攻打赣州之际,一个重要的人物却被迫离开了指挥岗位,这个人就是毛泽东,红军的灵魂人物。

由于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反对贸然攻打大城市,毛泽东遭到了"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批评和排斥,他们认为,既然红军已经发展到了6万人的规模,就应该采取更加激进的战略,直接攻打中心城市。

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建议毛泽东暂时休养,于是,毛泽东来到了瑞金城郊的东华山,这座山不高,却郁郁葱葱,松柏常青。

山顶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古庙,毛泽东就住在这里的左厢房里,虽然身在山中,但他的心始终牵挂着前线的战况,每天,他都会仔细阅读从敌占区辗转送来的报纸,分析局势,思考战略。

然而,事态的发展很快证明了毛泽东的担忧是正确的,红军在赣州城下遭遇了惨重的失败,这次战役持续了33天,红军不仅没能攻下赣州,反而损失惨重。

四名师级将领或牺牲或叛变,数千名战士倒在了赣州城下,这次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低估了敌人的实力,过分相信"城市中心论"的错误理论。

赣州之败,让红军的处境陷入了危机,在这紧要关头,项英奉命前往东华山,请毛泽东重新出山参与军事决策,当项英骑马来到东华山时,毛泽东已经猜到了他的来意。

二话不说,毛泽东立即收拾行装,冒着大雨赶回瑞金,随后又乘船顺贡水而下,来到了设在江口的中革军委前线指挥部。

3月中旬,一个重要的会议在江口召开了,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江口会议"的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红军的下一步行动方针。

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出击求巩固"的战略方针,主张红军应该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赣东北方向发展,他认为,继续攻打像赣州这样的坚固城市,只会让红军陷入被动,无法发挥游击战的优势。

然而,毛泽东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会议最终做出了"夹赣江而下"的决定,即红军主力沿赣江东西两岸向北发展,相机夺取赣江流域的中心城市。

这个决定虽然看似积极进取,实则仍然没有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

尽管自己的建议未被采纳,毛泽东仍以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身份,随中路军行动,在行军的过程中,毛泽东并没有放弃思考,他仔细分析着战场态势,权衡着各种可能性,渐渐地,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了——直下漳州。

漳州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是闽南地区的重要城市,相比赣州,漳州的防御力量要薄弱得多,而且,攻下漳州可以打开红军向东南沿海发展的通道,扩大苏区的范围。

这个构想,既避免了硬碰硬攻打坚固城市的风险,又能够有效扩大红军的影响力。

1932年4月,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开始了漳州战役,这次战役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红军先是做出要攻打赣江流域城市的姿态,迷惑了国民党军队。

当敌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赣江流域时,红军主力却突然向东南方向急进,直取漳州。

这次战役的成功,不仅扭转了赣州失利后的被动局面,还极大地扩大了苏区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的灵活性,比固守"城市中心论"更适合当时红军的实际情况。

漳州战役的胜利,也让毛泽东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开始系统总结这段时期的经验教训,这些思考最终凝结成了著名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深刻分析了为什么不应该盲目攻打大城市,强调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重要性,为后来的反"围剿"战争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赣州之败到漳州之胜,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红军经历了从低谷到高峰的转变,这个过程,不仅是军事战略的调整,更是革命思想的升华,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发展,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0 阅读:61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