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因张灵甫战败负重要责任的李天霞,在临沂师部被逮捕,并押送至南京候审,李天霞的长官极力为他开脱,最后李只被处以“撤职查办”的处罚,没过多久就被释放,一年之后还升任军长。
李天霞,一个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将领,一个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军人,也是一个在国共内战中备受争议的人物。
李天霞出生于1908年2月28日,在江苏宝山(今属上海)这个富庶之地,从小生长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李天霞的性格中便融入了江南水乡的灵秀和商业气息的精明。
1926年1月,年仅18岁的李天霞从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这所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军校,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而李天霞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毕业后,他立即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在李天霞的军旅生涯中,有一个人对他影响至深,那就是王耀武,王耀武是李天霞的黄埔同窗,两人私交甚笃。更重要的是,王耀武在仕途上的每一次晋升,都会将原来的职位让给李天霞。
这种"师徒相承"的模式,让李天霞的军衔节节攀升,从排长到连长,再到营长、团长,李天霞的军旅生涯可以说是一帆风顺,这种关系不仅为李天霞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基础,也让他深刻认识到在军队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天霞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他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如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
在这些战役中,李天霞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勇气,在武汉会战中,李天霞率部坚守阵地,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为主力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长沙会战中,他指挥部队灵活机动,成功阻击了日军的进攻,为保卫长沙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在常德会战中,李天霞更是带领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巷战,最终成功守住了常德,让日军的进攻计划功亏一篑。
然而,尽管李天霞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但他并未得到相应的重用,相比之下,他的黄埔学弟张灵甫反而升任了军长。
这种情况让李天霞深感失望,也让他认识到在国民党内部,军事才能并不是晋升的唯一标准,溜须拍马、人际关系同样重要,这种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李天霞后来的行为方式。
李天霞和张灵甫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两人同为黄埔军校的学生,本应该是战友关系。
然而,由于家庭背景和性格差异,两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竞争关系,李天霞出身于商人家庭,性格中带有一些精明和世故;而张灵甫则出身寒门,为人正直刚烈,这种性格上的差异,在后来的军事行动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是李天霞军事生涯中最具争议的一页,当时,张灵甫率领的74师被解放军包围在孟良崮,作为友军,李天霞接到了支援的命令。
然而,李天霞并没有全力以赴地执行这个命令,他只派出了56团的两个营去执行解围任务,而不是投入全部兵力,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张灵甫74师的全军覆没。
关于李天霞为何不全力支援的原因,一直有诸多猜测,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李天霞和张灵甫之间的私人恩怨,也有人认为李天霞是在保存实力。
无论如何,这个决定都成为了李天霞军事生涯的转折点,74师的覆灭,让国民党损失了一支精锐部队,也让蒋介石勃然大怒,李天霞因此被逮捕审判,面临着严重的处罚。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李天霞最终只受到了轻微的处罚,通过贿赂和关系网,他不仅逃过了牢狱之灾,一年后甚至还升任了军长。
这种结果,充分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内部的腐败状况,在那个年代,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一张强大的关系网,李天霞的案例,可以说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代表。
1949年,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李天霞率部撤退至台湾,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平潭岛战役,李天霞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再次引发了争议。
他向上级李延年谎报战况,声称部队损失惨重,无力再战,建议放弃平潭岛,李延年信以为真,下令撤离,然而,事后证明李天霞的报告是虚假的。
更令人不齿的是,当国民党追究责任时,李天霞又推卸责任给李延年,自己仅被判刑8年并很快获释,这一事件再次体现了李天霞的为人处世风格:精明世故,善于钻营。
李天霞晚年在台湾的经历,可以说是他一生的缩影,退役后,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和积蓄开设了贸易公司,试图在商界大展拳脚。
然而,缺乏商业经验的他很快就遭遇了失败,更糟糕的是,他因为诈骗罪再次入狱,彻底失去了昔日的荣光,1967年2月11日,李天霞在台湾病逝,享年59岁。
尽管李天霞晚年颇为落魄,但他的追悼会仍有台湾军界高层参加,显示他在军界仍有一定影响力。
这或许就是李天霞一生的写照:他有过辉煌的战功,也有过争议的决定;他善于钻营,也屡屡遭遇挫折;他曾位居高位,最终却落得凄凉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