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人觉得,怎么自己一辈子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现在反而变得疏远了? 其实,不是孩子不孝顺,而是沟通方式出了问题。 有时候,不是吃几顿饭就能拉近关系的。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其实讲究的是一种心理学原理,叫做“梅拉宾法则”。 简单来说,就是沟通里,7%是语言表达,38%是声音语调,而55%是肢体和表情。 所以说,老人与子女相处,重要的不是吃饭聚会,而是怎么沟通。
01 语气温和,比言辞更重要。 很多老人说话直,心里不爽就直接说出来,这倒是实在,但往往容易弄巧成拙。 尤其是对子女,总是带着一种长辈的语气,容易让人感觉有压迫感。 我认识一个阿姨,平时就很强势,跟子女说话总是命令式:“你这事怎么做成这样?” 有一次,儿子好不容易带女朋友回家,她一上来就说:“你能不能有点出息啊?工作还没稳定呢,就想着谈恋爱。” 儿子当时脸色就不好看,女朋友也挺尴尬,后来就很少回家了。 其实,老人有时候就是太着急,想把话说透彻。 但实际上,子女已经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 有些话,不妨稍微婉转一点,语气柔和一些,比如:“你工作稳定了吗?我挺关心的。” 这样表达,不会让人有压力,反而觉得你是真心在意。 语气温和,往往比言辞本身更容易让人接受。
02 面部表情,决定沟通的效果。 老人往往表情管理不到位,尤其是在家里,觉得放松,就不太注意自己的脸色。 其实,子女一看你的脸色,就能猜出你的情绪。 有时候,老人自己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孩子早就察觉到了,心里有了疙瘩。 比如,有个叔叔,平时挺好,但只要孩子做得不对,他脸马上就拉下来。 有次吃饭,儿子聊起想换工作,叔叔一句话没说,脸色直接黑了,饭桌上气氛尴尬到极点。 其实,叔叔并不是不关心孩子,而是担心他折腾。 但这种脸色,让孩子感觉不到爱,反而觉得被否定。 现实里,老人要学会控制面部表情,尤其是和子女沟通时。 表情稍微柔和一点,微笑多一点,孩子自然会觉得温暖,也愿意多说两句。 一个平和的表情,胜过千言万语。
03 身体语言,胜过大道理。 梅拉宾法则里,肢体动作占了很大比重。 老人跟子女沟通时,不要只是嘴上说,更要通过行动表达关心。 有时候,一个拥抱、一杯热茶,比讲道理管用得多。 我楼上的一个奶奶,特别会表达关爱。 有一次,她儿子工作上出了点问题,心情不好。 奶奶啥都没说,就做了一桌子菜,还递过去一杯热茶:“吃点好的,暖暖胃。” 结果,儿子吃完饭,主动跟她聊了很多工作上的烦心事,心里也舒服多了。 老人与子女相处,不必非要讲道理。 有时候,简单的一个动作,就能让人感受到关心。 这就是身体语言的力量,比起空洞的说教,更能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