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根雕街:在朽木年轮里雕镂的山河叙事》 四川芦山的清晨总带着几分潮湿的木香,穿城而过的青衣江把雾气漫进每条街巷,而最浓的那缕香,必定来自南街的根雕作坊。当第一锤凿子敲开树根的结痂,刨花卷曲着落在"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的铜牌上,这座在2013年地震废墟上重生的小镇,正用刻刀在朽木年轮里续写自己的宣言:芦山的根雕,是让枯木逢春的化腐朽为神奇,是把山川灵气凝定成永恒的立体史诗。 一、名物的觉醒:从"山民烧柴"到"国礼根雕"的蜕变密码 芦山的根雕基因藏在北纬30°的褶皱里。这里地处龙门山脉核心区,千年地质运动让无数乌木、香樟、银杏根脉深埋河床,《雅州府志》记载"芦山多古木,根盘错若虬龙,土人向以为薪"。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姓陈的老木匠在火塘边捡起半截烧焦的树根,发现其纹理竟天然形成"猛虎啸山"之态——这不经意的发现,成了芦山根雕的起点。此后三十年,从农家院坝到专业作坊,从模仿花鸟虫鱼到独创"自然派根雕",芦山人逐渐明白:真正的名物从不是刻意打造,而是对土地馈赠的敬畏与顿悟。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件名为《中华龙根》的根雕作品摆进国家体育馆,树根天然的扭曲皴裂被雕成九条游龙,龙首昂处恰是树根原有的结疤,似含珠欲吐。这件取材自芦山河滩的乌木根雕,让世界记住了这个川西小城。正如根雕大师张树全所说:"我们不雕山,不雕水,雕的是芦山的地气——每道疤都是山的皱纹,每个洞都是水的年轮。" 二、宣称的逻辑:在废墟与重生间凿刻文化年轮 芦山根雕街的自我建构,暗合三重精妙的地方叙事策略: 1. 地质灾难的逆向赋能:让创伤成为文化胎记 2013年芦山地震后,废墟下露出大量被地震波扭曲的树根,这些曾被视为"畸形"的材料,反而成了根雕师眼中的珍宝。他们发现,地震形成的裂缝与树根本身的肌理天然契合,稍加雕琢便是"凤凰涅槃""破茧成蝶"的意象。政府顺势打造"地震主题根雕馆",用受灾树根创作《重生之门》:断裂的树桩上,新芽从裂缝中迸发,树根须脉化作千万只托举的手。这种将灾难记忆转化为文化符号的操作,让芦山根雕超越了工艺品范畴,成为一座城市坚韧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2. 技艺生态的圈层建构:从"匠人街"到"艺术共同体" 芦山根雕街不长,却聚集了127家作坊,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上游有专业的树根打捞队,中游分"自然派""写实派""抽象派"等流派,下游延伸出根雕茶台、摆件、家具等衍生品。最特别的是街口的"根雕匠人会",每月十五,老匠人们会把未完成的作品摆在街心,任由行人"点化"——曾有游客提议在树根凹陷处雕个茶马古道马帮,最终成就了获奖作品《山魂》。这种开放式的创作生态,让芦山根雕既是匠人技艺的结晶,更是全民参与的文化叙事。 3. 地理标志的多维认证:从"民间手艺"到"国家名片" 2016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芦山根雕"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规定只有采用芦山境内出土的乌木、香樟等树根,经本地匠人手工雕刻的作品,才能使用专用标志。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芦山根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候选名录。更巧妙的是,当地在根雕作品底部嵌入二维码,扫码即可看见树根的"前世今生":何时从哪条河捞出,出自哪位匠人之手,甚至能追溯到树木生长的具体山坳。这种将地理溯源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做法,让每一件根雕都成了可验证的"土地身份证"。 三、名物的当代转世:在传统与潮流间架设对话桥梁 如今的芦山根雕街,既有头发雪白的老匠人在树根前一坐就是一整天,也有戴着VR眼镜的年轻设计师用3D建模还原古木生长轨迹。当抖音直播镜头对准匠人削刻树皮的瞬间,百万网友看着刨花纷飞中逐渐显形的"青衣江神",突然读懂了这座小镇的宣称逻辑: - 自然主义的现代转译:年轻匠人李薇将根雕与装置艺术结合,用香樟根须制作《云雾山》,通电后根须间流转的LED灯光,恰似芦山晨雾在山间游走。这种"去传统化"的创新,让根雕从摆件变成可互动的空间艺术。 - 地域符号的全球流通:2023年米兰设计周,芦山根雕团队带着《熊猫家园》参展——利用树根天然的团状结节,雕成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背景保留树根原有的树皮,恰似熊猫在竹林中嬉戏。意大利策展人惊叹:"这是用自然本身的语言在讲故事。" - 生活美学的在地实践:根雕街新开的"木作体验坊"里,游客可以亲自打磨一块树根,刻上自己的名字或对芦山的祝福。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说:"当我握着刻刀,突然明白为什么芦山人总说'每块树根都有自己的命'——他们不是在雕刻,而是在唤醒土地的记忆。" 结语:当朽木成为文明的年轮 芦山根雕街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小镇与自然的对话:它懂得如何从灾难中拾取馈赠,从传统中提炼现代,从地域特色中创造普世价值。就像街口那座标志性的根雕牌坊,横额上"化木为魂"四
《芦山根雕街:在朽木年轮里雕镂的山河叙事》 四川芦山的清晨总带着几分潮湿的木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4-13 18:57: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