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任务就是让她们怀孕。”2023年1月7日,尼日利亚警方突袭一家不起眼的草屋,抓捕了一个17岁的男子,和十几个怀孕在身挺着大肚子的年轻女人。 2023年1月7日,一辆警车悄无声息地停在了尼日利亚拉各斯郊区一座不起眼的草屋前。这座看似普通的小屋被当地人称为"慈善收容所",据说是专门帮助那些未婚先孕的年轻女孩。警方早已接到线报,这里实际上是一家臭名昭著的"婴儿工厂"。 "警察!不许动!"随着一声呵斥,警官们冲入草屋,眼前的景象令他们震惊。十几名怀孕的年轻女孩挺着大肚子,蜷缩在狭小阴暗的房间里。最小的只有14岁,最大的不过17岁。在屋子后面,警方抓获了一名17岁的男孩。令人震惊的是,他非但没有表现出丝毫悔意,反而平静地对警方说:"我的任务就是让她们怀孕。" 这不是尼日利亚首次查获"婴儿工厂"。早在2011年6月,警方就曾突袭一处类似场所,解救了32名女性,大多数都怀有身孕。这些"工厂"表面上是慈善机构,实际上却是人口贩卖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被解救的女孩中,16岁的米里亚姆眼神呆滞,身体虚弱。六个月前,她还是个怀揣梦想的流浪少女,到处寻找工作维持生计。一位"好心阿姨"向她承诺一份薪水丰厚的家政工作,米里亚姆欣喜若狂。"我以为终于能摆脱贫穷了,"她哽咽着说,"谁知道一进门就被锁在了小房间里。" 米里亚姆描述,她被强迫与陌生男子发生关系,直到怀孕。"他们说,只要生下孩子就给我2000元,然后我就可以离开。"但实际上,这只是谎言。许多女孩生完孩子后又被迫继续这样的生活。 这些婴儿刚出生就被带走,女孩们甚至没机会看一眼自己的孩子。根据警方调查,这些新生儿被明码标价出售:健康的男婴售价高达1.4万元人民币,女婴则在8000至10000元之间。 令人心碎的是,并非所有女孩都是被迫的。23岁的娜旺科已经在这里生了三个孩子。"我知道孩子们会被送到富裕家庭过上好生活,"她笃信地说,"而我用赚来的钱买了漂亮的首饰。"她向其他女孩炫耀自己的"奢侈品",丝毫不觉得出售亲生骨肉有何不妥。 这些婴儿的命运远非娜旺科想象的那么美好。有些确实被富裕家庭收养,但更多的被卖往中东地区成为童工,甚至被用作宗教仪式的祭品。2022年,暗网上有关人口贩卖的交易额高达7000多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与"婴儿工厂"有关。 当夜幕降临,从高空俯瞰尼日利亚北部,除了点点星光,大地一片漆黑。这个非洲石油大国的北方地区,至今仍有大片区域没有通电。然而在南部港口城市,灯火通明的高楼大厦与奢侈品店比比皆是。这是尼日利亚最鲜明的写照:极端的贫富差距。 走进北部一个贫民窟,17岁的克丽丝特布尔坐在破旧的小屋门口。她曾经是"婴儿工厂"的受害者,如今逃离魔窟的她愿意讲述自己的故事。"我怀孕后,家人将我赶出家门,男友也消失了。在尼日利亚,未婚先孕是严重的禁忌,没有人会帮助你。" 尼日利亚是一个信仰宗教的国家,堕胎被视为重罪。同时,社会对女性的贞洁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当未婚女性怀孕,往往会遭到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抛弃。这种文化和宗教的压力,为"婴儿工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 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无法摆脱的贫困。尼日利亚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每天产出200万桶优质石油,人均GDP达到2100美元。但令人困惑的是,全国有8000多万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中。许多人住在贫民窟,没有干净的水源,甚至靠吃树根为生。 "在最穷的时候,我们连树皮都吃过,"一位曾经将女儿送入"婴儿工厂"的母亲痛苦地回忆。"为了活下去,人什么都能做。" 这种贫困并非无源之水。尼日利亚的石油开采权多数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当地只能获得有限的利润。即使这些有限的收入,也大多流入当地官员和部落酋长的口袋。民众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偷油、非法炼油,进一步污染了生存环境。 政府对"婴儿工厂"的态度更是耐人寻味。表面上,警方不断进行突袭行动;实际上,政府对这个灰色产业却采取默许的态度。因为每年近700万人参与人口贩卖相关产业,为国家提供了可观的税收。 "婴儿工厂"的存在不仅是道德沦丧的表现,更是一个社会结构性问题的结果。尼日利亚的女性从小被灌输生儿育女的使命,教育机会有限,就业渠道狭窄。她们在社会上几乎没有话语权,很容易沦为生育工具。 这种恶性循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每当警方破获一处"婴儿工厂",很快又会有新的工厂出现。2011年的大规模突袭后,这一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贫困地区更加普遍。 在尼日利亚的贫民窟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女性生育越多,家庭负担越重,陷入贫困;而贫困又迫使更多女性走上出卖身体、出卖婴儿的道路。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一文看懂中美关税战的背后: 简单地说,既然你不准我的商品卖到美国,那么我为什
【5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