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8月2日,台湾青帮首领陆京士来到香港,看望病重的杜月笙。吃饭时,杜月笙

文山聊武器 2025-04-13 23:15:24

1951年8月2日,台湾青帮首领陆京士来到香港,看望病重的杜月笙。吃饭时,杜月笙哆哆嗦嗦地接过佣人盛来的饭,突然哐当一声,碗掉到地上,碎成了两半,他的脸唰地变白了。 杜月笙,1888年出生在上海浦东的一个穷苦家庭,原名杜月生。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没读过几天书,他就混迹街头,靠着一股狠劲和聪明脑袋,从小混混一步步爬上了青帮的顶端。到了20世纪30年代,他跟黄金荣、张啸林并称“上海三大亨”,手握上海的鸦片买卖和赌场生意,钱多得数不过来。那时候的上海滩,谁不知道杜月笙的名字?他不光是个黑帮头子,还跟政界、商界的人勾搭得紧,关系网铺得密不透风。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也干了点正事,出钱出力支援前线,弄了些物资送到战场上,甚至还组织人手帮忙。这让他得了个“爱国流氓”的名号,听着挺矛盾,但那年代就这样。抗战胜利后,他混得更风光,上海滩几乎没人敢跟他叫板。可惜好日子没多久,国共内战一打响,局势就变了。他站队国民党,结果国民党不行了,他也跟着倒霉。1949年,眼看上海守不住,他收拾细软跑到了香港。 到了香港,杜月笙的日子可不好过。上海那会儿他是大手大脚惯了的,赌场一掷千金,排场摆得老大,可香港这地儿,钱花得快,赚不回来。他把上海的家产变卖了30万美元,乍一看不少,但杜公馆开销大,撑不了多久。他试着做生意,东山再起,比如投了5万美元搞了个中国航联香港分公司,还当了董事长。可他哪懂现代公司那套啊,没多久就亏得一塌糊涂。后来又弄了个四川丝茧生意,结果市场崩了,又赔进去10万美元。有人帮他炒股赚了点小钱,可那点钱连塞牙缝都不够。 最后,他也没啥心思折腾了,干脆窝在坚尼地台的杜公馆里。身体也不行了,哮喘病越来越重,每天得靠氧气瓶吊着命。那时候的杜月笙,哪还有上海滩大佬的影子?就是个病怏怏的老头,过一天算一天。 陆京士跟杜月笙的关系,得从北伐战争那会儿说起。陆京士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杜月笙是青帮的头子,俩人背景差得远,但那时候乱世里,谁管你出身啊?只要目标一致,就能凑一块儿。北伐打得热火朝天,杜月笙靠着青帮的人脉帮国民党干了不少脏活累活,陆京士则在军中给他撑腰。俩人就这样成了过命的交情。后来岁月流转,杜月笙在上海风生水起,陆京士去了台湾,做了青帮在那边的头头,但这份情谊没断。 杜月笙病重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陆京士。他知道自己日子不多了,身边能信得过的人没几个,陆京士算一个。他想着,要是老朋友能来看他一眼,兴许还能多撑几天。 1951年7月底,杜月笙的病情已经恶化到不行了。7月28日,恒社的袁国梁来看他。袁国梁是杜月笙的老部下,当年一起打拼过,关系铁得很。杜月笙那时候已经虚弱得不行,但还是撑着见了袁国梁。第二天,他让人给台湾的陆京士发了电报,就四个字:“病危速来!”他跟身边人念叨,说陆京士要是8月1号能到,他这条命还有救,不然就悬了。 可偏偏天不随人愿,8月1号那天,海上起了大台风,船都开不了。陆京士打了个电话过来,说只能推到8月2号再出发。杜月笙一听,心里凉了半截,但他还是咬牙撑着,心想只要陆京士能来,晚一天也没啥。 8月2号,陆京士总算到了香港。杜月笙见到老朋友,精神头稍微好了一点,觉得自己还能再抢救一下。那天吃饭的时候,佣人给他盛了碗饭,他手抖得厉害,好不容易接过来,结果没拿稳,碗掉地上摔碎了,裂成两半。他的脸一下子白得吓人。这事儿搁别人身上,可能就是个小插曲,但对杜月笙来说,太不一样了。他本来就觉得自己命悬一线,这碗一摔,就像把他最后那点念想给砸没了。从那天起,他整个人就垮了,再也没下过床。 这碗摔碎的事儿,后来被人传得挺玄乎。有人说这是杜月笙命数的象征,碗碎了,人也完了。其实没那么神,纯粹是他身体太弱,手没力气,加上精神状态差,才出了这档子事。但这事儿对他打击确实大,本来就靠意志撑着,碗一摔,他彻底没劲儿了。 摔碗之后,杜月笙的情况急转直下。家里请了最好的医生,用了最贵的药,可谁都看得出来,他已经回天乏术了。医生说他这是精气神全没了,药救不回来。接下来的十几天,他基本没怎么清醒过,一直昏昏沉沉。1951年8月16号早上,他咽了气,63岁。走的时候很安静,没啥动静,就像个普通老头,没了上海滩大亨的派头。 他死后,葬礼在香港办得挺简单。陆京士亲自扶灵,把他送进墓地。墓选在香港一个山坡上,碑挺朴素,没啥花哨的。消息传出去,有人感慨他这一生的起伏,有人觉得他这种人早该有这下场,反正没掀起多大浪。

0 阅读:1747

猜你喜欢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