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林徽因病入膏肓,坚持要见张幼仪。张幼仪一口拒绝:将死之人有啥好见?但

文山聊武器 2025-04-14 00:14:28

1947年,林徽因病入膏肓,坚持要见张幼仪。张幼仪一口拒绝:将死之人有啥好见?但经不住林徽因再三请求,她还是去了。不料,她刚走到病房门口,一名年轻男子突然冲过来,一把抓住她的手! 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婚姻,始于1915年。那时候,徐志摩才18岁,张幼仪比他大两岁,是家里安排的包办婚姻。张幼仪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温柔贤惠,按传统女性的标准,她是无可挑剔的妻子。可徐志摩不一样,他受过新式教育,满脑子浪漫主义,压根儿看不上这种旧式婚姻。两人性格南辕北辙,感情基础几乎为零。 1920年,张幼仪怀着孕,漂洋过海到欧洲找徐志摩团聚。她满心以为,只要人在身边,心总能慢慢拉近。可到了那儿,她才发现,徐志摩的心早就飞了。他在伦敦认识了16岁的林徽因,一个才华横溢、活泼开朗的少女,完全是他理想中的灵魂伴侣。张幼仪的到来,对徐志摩来说,就像个多余的包袱。他冷淡她,嫌弃她,甚至不愿意多看她一眼。 更残酷的还在后头。徐志摩为了追林徽因,逼着张幼仪离婚。那时候,她肚子里还怀着第二个孩子。徐志摩急得不行,说林徽因马上要回国了,得赶紧把婚离了,给人家一个“交代”。张幼仪死活不肯,她想着孩子总是个牵绊,能把丈夫的心拴住。可徐志摩根本不吃这套,直接摔门走人,留下她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孤立无援。 好在张幼仪的娘家哥哥靠谱,把她接到德国养胎。1921年,次子出生,徐志摩才露面,手里拿着一份离婚协议。张幼仪看着他那急切又深情的眼神,知道自己留不住了,干脆签了字,放手成全。这事儿后来成了中国第一例文明离婚案,传得挺广。可对张幼仪来说,这不是什么光荣勋章,而是她婚姻彻底崩塌的起点。 林徽因这边呢,情况也不简单。她16岁认识徐志摩,确实被他的才华和热情打动过。两人聊文学、谈理想,确实有点心心相印的意思。但林徽因不是那种会为爱情冲昏头的人。她有自己的追求,想学建筑,想干出一番事业。徐志摩虽然浪漫,却也情绪化,生活上不靠谱。1921年,林徽因回国后,跟徐志摩的关系渐渐淡了。后来,她选择了梁思成,一个踏实又有共同志向的男人,两人结了婚,一起投身建筑事业。 徐志摩呢,却放不下来。他离了婚,满心以为林徽因会跟他在一起,可人家压根没这打算。他失望归失望,还是咽不下这口气,转身娶了陆小曼。可即便跟陆小曼结婚了,他对林徽因的那份感情,从没真断过。张幼仪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她觉得,林徽因要是真爱徐志摩,当初干嘛不嫁给他?吊着他,害他离婚,最后又不管不顾,这算啥爱啊?她这怨气,多少是为徐志摩抱不平。 1931年,这段恩怨又添了新伤疤。那年,林徽因在北平办建筑艺术演讲会,邀请徐志摩去捧场。徐志摩接到信,高兴得不得了。虽然他跟陆小曼过得不咋地,但对林徽因的召唤,他是风雨无阻也要去的。结果,悲剧发生了。他坐的飞机在赶往北平的路上失事,34岁的生命就这么没了。 噩耗传到张幼仪耳朵里,她整个人都懵了。虽然离婚快十年了,但她跟徐志摩一直是朋友。她帮他照顾父母,偶尔还接济他点钱。她不求别的,就想跟他保持点联系。可现在,连这点念想都没了。她越想越觉得,这事儿跟林徽因脱不了干系。要不是林徽因叫他去北平,他能冒着大雾天坐飞机吗?能年纪轻轻就没了命吗?这怨恨,像根刺,扎在她心里拔不出来。 到了1947年,林徽因病得不行了。她刚做完肺结核手术,身体虚得连说话都费劲,却突然想见张幼仪。她托朋友捎话,说自己可能没多少日子了,想见一面。张幼仪一听就火了:“将死之人有啥好见?”她这辈子最不想面对的,就是林徽因。可朋友一再劝,说林徽因真不行了,张幼仪心一软,还是去了。 到病房门口,戏剧性的一幕来了。她的大儿子徐积锴突然冲出来,拉住她的手,激动得眼睛都红了。他从小跟着妈,对林徽因也没啥好感,显然不想让她进去。张幼仪犹豫了一下,想着林徽因都这德行了,还是进去看一眼吧。结果,俩人见面也没啥惊天动地的交流。林徽因太虚弱了,话都说不出,只能转着头看看张幼仪。张幼仪后来写书时说,她也不知道林徽因想看啥,反正她自己是“长得丑又不会笑”,场面挺尴尬。 这次会面后,两人再没见过。1955年,林徽因去世,年仅51岁。可她的死,没能让张幼仪放下心里的疙瘩。多年后,她还跟侄女说:“林徽因要是真爱志摩,干嘛不嫁给他?让他晃来晃去,那是爱吗?”这话里,满满的都是不甘和怨。

0 阅读:87

猜你喜欢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