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二年,扈驾随宋高宗南渡定居浙江衢州的衍圣公孔端友究竟有没有后人,这是一个重大

儒家羊学 2025-04-14 02:52:35

建炎二年,扈驾随宋高宗南渡定居浙江衢州的衍圣公孔端友究竟有没有后人,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是必须要说清楚的。实际上说南渡的衍圣公孔端友无后,而以北宗曲阜孔端操之子孔玠为嗣,是北宗曲阜孔氏在明代才编造出来的说法,连“刘末乱孔”都是北宗衍圣公孔思晦在元代修谱时编造的,史家已多有驳斥,这里不赘。宋元明时期的史料非常明确的记载孔端友是有儿子的。

随同孔端友一起南渡的曲阜孔氏家族族长孔传在《东家杂记》中说:“绍兴二年六月,内准尚书省札子勘当……衍圣公(端友),权发遣郴州,到任因患身亡。推次,四十九代孙玠合行承袭。蒙下本家尊长,四十七代传保明申尚书省。本部寻行下太常寺去后,据太常寺申:‘看详本家宗支图子,其袭封衍圣公孔端友止有庶子玠,今来合系袭封衍圣公。’”这里南宋初年的曲阜孔氏家族族长和南宋太常寺说的很清楚,孔玠就是孔端友庶出的儿子,因为孔端友没有嫡子,所以孔玠理应袭封衍圣公。

南宋孝宗时左丞相留正撰《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十一载:“绍兴二年闰四月癸已,衍圣公孔端友既卒,诏以其子玠为右承奉郎、袭封衍圣公。”

南宋史家、工部侍郎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三载:“绍兴二年闰四月癸巳,直秘阁、主管洪州玉隆观、衍圣公孔端友既卒,诏以其子玠为右承奉郎、封衍圣公。”

甚至到了明朝时期,仍然有不少史料记载孔玠就是孔端友的儿子。明初翰林院编修陈桱《通鉴续编》卷十五载:“绍兴二年闰四月,衍圣公孔端友卒,以其子玠嗣。”翰林院庶吉士章朴撰《隅南孔氏谱序》:“四十八代祖讳端友者,宋时袭封衍圣公。靖康之变,与子玠随高宗高渡,因赐地居衢。”金实《觉非斋文集》卷二十:“端友生玠,玠生搢,搢生文远,文远生万春,万春生洙。自端友至洙凡六世,世袭衍圣公。”明朝官修的《大明一统志》卷四十三也说孔玠就是孔端友的儿子,“孔端友……靖康之变与子玠随高宗南渡,因赐地居衢……元初,封孔子后,疑所立,或言:‘孔氏子孙寓衢者,乃其宗子!’”弘治《衢州府志·阙里志》载:“端友,字子交,宋崇宁三年封衍圣公。建炎初偕叔父传扈高宗南渡,寓三衢,终知郴州,生子玠。”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三十九:“第四十九代玠,字锡老,端友子,南宋绍兴二年袭封衍圣公于衢。”

说南宗孔端友没有亲生儿子,是把北宗曲阜孔端操的儿子孔玠过继为子,最早就是曲阜孔氏在明代才编造出来的说法,在永乐七年《孔氏族谱图示碑》中,第一次出现曲阜孔氏把孔玠说成是北宗孔端操的幼子,此后曲阜《孔氏宗谱》在《嫡裔考》中就一口咬死“南宗端友无子,以端操之子玠继。”民国时期的衍圣公孔德成在续修《孔子世家谱》中也强调:“四十八代,端友,字子交……无子,以弟少子玠嗣。”但这个说法完全不符合南宋初年曲阜孔氏族长孔传和南宋太常寺所说的孔玠为孔端友庶子的记载,也不符合古代承祧之法,按照宗法制度,即使孔端友真的无子,也只能由其弟孔端操的长子孔瑄来承祧,而不能由其幼子孔玠来为嗣。

不过曲阜孔氏在明代以后编造出来的南宗孔端友无子的说法,其实明朝政府是不认可的。由明朝礼部尚书李东阳、右副都御史陈镐负责纂修的孔氏史料《阙里志》里明确说明“端友生子玠”,端操生子三,瑄、璠、瑱”,如此则明朝官方对这一问题早有定论,现在人继续传播南宗孔端友无子的谣言就不应该了。

北宗曲阜孔氏不仅在明代编造出了孔端友无子的谣言,还编造了南宋末年南宗衍圣公孔洙也无子的谣言。其实按照元明清三代史料的记载,孔洙也是有儿子的,还有孙子。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详述。北宗曲阜孔氏之所以要编造孔洙也无子绝嗣的谣言,其实在北宗衍圣公孔传铎第四子孔继汾所撰的《阙里文献考·世系考》中已经流露得很明白,“自洙无嗣,而南宗者绝……故大宗之统归于思晦,始为得其正!”而在明代以后,南宗衢州孔氏已经“猥同氓庶”,“三衢家庙,缺官奉祀”,自然无力与北宗曲阜伪孔抗争,南宗衢州孔氏的宗谱也被北宗以大宗主的名义拿去作了篡改,“取南北谱牒校同异,以为定本……将锓木以传不朽”。明朝正德年间还钦定了《衢州孔氏家规》,其中云:“窃恐后世两派子孙互相嫌隙,妄起争端,不惟有违圣朝制度盛典,又恐背忘伊祖德让之风,合无严立规戒,行令在衢子孙永遵制典,恪守祖风,有违者以不忠不孝论,置之重典……会同南北宗谱,开保历代子孙名讳,居曲阜县者书引于前,居衢州府者书引于后,庶俾流裔清白”,意思就是孔子后裔的宗谱,要按照北宗曲阜孔氏的要求来写。北宗曲阜孔氏大宗主衍圣公对南宗衢州孔氏拥有绝对管辖权,衢州孔氏五经博士必须随时将情况报告衍圣公府,这都是明清两代朝廷定下的规矩,南宗不遵守是不行的。

0 阅读:6
儒家羊学

儒家羊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