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东风2号射程不够,所有人都建议要多加助燃剂,不料,一个小伙子站起来说:“不能增加燃料,应该泄出600公斤酒精,"此话一出,全场一片哗然,可钱老却立刻陷入沉思。
1964年,在中国西北的大戈壁,太阳烤得地皮发烫,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基地,气氛却比这酷热的天气更加紧张,大家都明白,这次发射必须成功,不能失败。
一年前,东风二号首射失利,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重重地压在中国航天人的心头,这一次,他们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希望能一雪前耻。
然而,命运似乎有意为难,一个棘手的难题摆在了他们面前,由于气温过高,导弹推进剂膨胀,燃料加注量不足,直接影响了射程。
消息传开,整个基地都炸开了锅,时间紧迫,发射日期迫在眉睫,谁能解决这个难题?
有人提出建议加助燃剂,在当时,这似乎是唯一的解决办法,毕竟,火箭推力不够,加点燃料是挺合理的。
然而,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却陷入了一种思维定势,忽略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这时,一个年轻人说话了:“不能增加燃料,应该泄出600公斤酒精。”话音一落,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大家都愣住了,不确定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减少燃料?这不是天方夜谭吗?这个敢于挑战“常识”的年轻人,正是王永志,一位刚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年轻中尉。
面对众人的质疑和嘲笑,王永志没有退缩,他坚定地站了出来,将自己熬了几个通宵计算出的数据和推演结果,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原来,王永志敏锐地意识到,一味追求推力,只会让火箭负重前行,他经过反复计算,认为减少600公斤推进剂,可以让火箭“轻装上阵”,反而能飞得更远,这就像一个背着大包的旅行者,想要翻过一座高山。
如果一直增加负担,反而会让自己走不动路,王永志的“减负”思维,在当时无疑是大胆的,甚至是“离经叛道”的,然而,科学的魅力,就在于它敢于打破常规,用事实说话。
王永志的坚持,引起了钱学森的注意,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钱学森深知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他仔细听了王永志的方案,还仔细检查了他的计算数据,最后,钱学森决定就按他的主意来!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再次发射升空,这一次,它准确命中目标,宣告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王永志的名字,也随着这次发射的成功,传遍了整个中国。
王永志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从小就想飞上天空,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的他,7岁才第一次走进学堂,战争的爆发让他早早尝到了国家贫弱的苦楚。
要想保护家人和国家,就得让国家变得更强!这个念头,在王永志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1952年,他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后又被国家选派到苏联留学,专攻当时最先进的火箭导弹技术,学成归国后,王永志毅然放弃了苏联的优厚待遇,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投入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中。
他深知,中国航天起步晚、基础薄弱,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他清楚地知道,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为此,他始终将培养航天人才作为头等大事,为中国航天打造了一支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人才队伍。
从“燃料危机”中诞生的“减负”思维,贯穿了王永志的整个职业生涯,他始终坚持,创新不是盲目地堆砌技术,而是要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减负”,不仅仅是减少火箭的重量,更是要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王永志的经历,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它告诉我们,创新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挑战权威,才能在科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勇攀高峰。
如今,王永志院士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减负”的思维,以及他对中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Celsius99
火箭的燃料包括氧化剂,还原剂。 2者比例是一定的。 因为温度原因氧化剂加的少了,按比例卸掉一些还原剂(这里是酒精),这是只要有初中化学知识也知道的正确做法。 真的没有多么神,当然权威没想到,而敢于提出值得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