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新疆一位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在阅读完钱学森的论文后,激动地提笔给这位科学巨匠写了一封信,他忐忑不安地将信寄出,却遭到同事们的嘲笑,然而,不久之后,年轻人收到了钱学森的亲笔回信,更令他感动的是,钱学森在信中反复用“您”来称呼他,足足用了13个“您”。
1964年,一篇刊登在《力学学报》上的文章,意外地引发了一场学术界的震动,文章的作者,赫然是享誉国际的力学泰斗——钱学森。
然而,这篇文章并非歌功颂德,反而直指钱学森研究中的一处错误,而撰写这篇文章的,竟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郝天护。
郝天护,当时只是新疆农学院的一名普通研究员,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他,一直对力学研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力学学报》是他案头的必备读物,每一期他都会认真研读。
那天,郝天护像往常一样翻阅着最新的期刊,一篇署名钱学森的文章映入眼帘,出于对这位学术巨匠的敬佩,郝天护立刻开始研读,并拿出纸笔,试图重现钱学森的思路。
然而,随着计算的深入,一个突兀的矛盾逐渐浮现出来——一个关键参数的数值,无论如何也与国际标准对不上号。
难道是钱老算错了?这个念头一冒出来,郝天护自己都吓了一跳,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找到多篇相关的研究报告,一遍又一遍地核对着计算过程,然而,结果却让他不得不相信,钱学森的论文中,的确存在一处明显的错误。
这个发现让郝天护陷入了两难,一方面,他深知钱学森在学术界的崇高地位,对其研究成果提出质疑,需要莫大的勇气。
另一方面,他也明白,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果任由错误的结论传播,将会对整个学术界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郝天护最终决定,将自己的发现和推演过程写成信件,寄给钱学森,他相信,真正的学者,不会因为面子问题而忽视真理。
然而,郝天护的举动却遭到了周围同事的嘲讽,在他们看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去质疑一位学术巨匠,简直是自不量力,痴人说梦。
面对同事们的冷嘲热讽,郝天护并没有动摇,他坚信,科学研究就应该秉持严谨求实的精神,不应盲目迷信权威,他将信件寄出,静静地等待着回音。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郝天护始终没有收到任何回复,就在他快要放弃的时候,一封来自钱学森办公室的信件,终于送到了他的手中。
然而,信件的内容却让郝天护大失所望,信中并没有对他的质疑做出正面回应,反而充斥着对他的指责和否定,认为他没有认真研究,只是想借此炒作自己。
这封信的语气和措辞,与郝天护印象中的钱学森截然不同,他隐隐觉得,这封信并非出自钱学森之手,但信封上的地址和落款,却又让他不得不相信。
就在郝天护感到困惑和失望的时候,另一封信件,再次打破了他的平静。这封信,是钱学森亲笔写给他的,信中,钱学森首先对郝天护的质疑表示了感谢,并坦诚地承认了自己在论文中确实存在计算错误。
更让郝天护感动的是,钱学森在信中多次使用“您”来称呼他,这种对后辈的尊重和谦逊,令他肃然起敬。
原来,郝天护收到的第一封信,是钱学森的秘书代笔回复的,原来钱学森忙完手头工作,亲自审阅了郝天护的信件后,他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他召见了秘书,并亲自给郝天护写了一封回信,肯定了他的研究成果,并表达了诚挚的歉意。
为了纠正错误,钱学森主动联系了《力学学报》编辑部,希望他们能够发表郝天护的研究成果,然而,编辑部却以“有损钱学森声誉”为由,拒绝了这一请求。
得知此事后,钱学森义愤填膺,他再次致电编辑部,严厉地批评了他们的做法。
在钱学森的坚持下,郝天护的论文最终得以发表,这篇论文,不仅纠正了钱学森论文中的错误,更展现了科学精神的真谛——严谨求实、勇于质疑、敢于承认错误。
郝天护的故事,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一个充斥着“速成”与“功利”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习郝天护和钱学森身上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
用严谨的态度对待知识,用怀疑的精神对待权威,用谦逊的态度对待错误,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科学的进步,社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