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嫖的员工?”近日,杭州,男子出了5万成为了理发店股东,但理发店一个月销售额26万,却没有给他分红。他向老板讨要说法,对方却说:“理发店在没有盈利之前是不会分红的。”男子很气愤:“我到底是员工还是股东?我就一点权限都没有了吗?就连我玩会儿手机,你要扣我50;我请个假,你也要扣我工资。
“这算个什么股东,我一毛钱分红没拿,最后连工资都各种找茬扣我!”吴先生气的不行,越想自己的遭遇越难受!
吴先生和蒋某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两人当时是师兄弟,一起在一家理发学校学习手艺。
虽然他们性格不同,蒋某有些外向,喜欢交际,而吴先生则更为内敛、务实,但两人因理发技艺的共同追求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那时他们常常一起讨论技术、交换心得,甚至在假期里一起打工积累经验,感情逐渐深厚。
随着各自生活的变动,两人慢慢失去了联系,直到这次蒋某突然打来的电话。
当吴先生接到电话时,蒋某的声音里透露着久违的亲切感,仿佛没有任何时间的隔阂。蒋某热情地邀约他重拾往日的情谊,一起合作开理发店,还大肆宣传开店的种种好处。他告诉吴先生,这几年他积累了不少人脉资源,而且已经有了合适的店面,只缺一个可靠的合伙人,吴先生刚好是最合适的人选。
“咱们这么多年没见面,但当年咱俩的默契我一直记得,你在理发上的手艺一流,客户都喜欢你,我相信我们合作一定能大赚一笔。”蒋某的话让吴先生感到一阵温暖,也许是久别重逢的情感让他有些动摇,也许是对未来生活的一些不满,他开始认真考虑蒋某的提议。
吴先生并不是一个冒失的人,听了蒋某的高谈阔论后,他开始回忆起过去与蒋某一起奋斗的时光,和他一同度过的艰难日子。
蒋某虽然做事有些冲动,但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他的胆量和冒险精神也是做生意不可或缺的品质。
于是,经过反复思量,吴先生决定将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作为投资。他知道这意味着自己将面临一定的风险,但也许这是他改变生活的一个机会。
吴先生知道自己现在手头上只有3万元的存款,这笔钱对于他来说已是几年的积蓄,但他还是决定去借一些钱来凑足5万元的股本。
他联系了几位亲戚朋友,向他们借了2万元。虽然自己心里有些紧张,但想到如果理发店开得顺利,未来的收入应该会让他更好地安稳生活。
于是,他便义无反顾地把这笔钱交给了蒋某,正式加入了这个新开的理发店。
理发店开张之后,吴先生很快发现,自己这个“股东”的身份名义上听着风光,实际上却如同摆设。他原本以为能作为合伙人参与决策、共同管理,结果却发现一切事务几乎都由蒋某一手把持。店里人手不足时,吴先生既要接待顾客,又要动手理发,还得负责清洁卫生、采购用品,几乎什么杂活都包了,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挤不出来。
而另一边的蒋某,却将自己封为“店长”,整天悠闲地坐在前台刷手机、抽烟聊天,偶尔来巡视一下,便拍拍屁股离开。每当吴先生抱怨工作太辛苦、分工不公平时,蒋某总是满不在乎地搪塞:“你不是合伙人嘛,店里谁出问题你不顶上谁顶?”
更让吴先生窝火的是,之前说好的工资——每月8000元——并没有按时足额发放。有时只发几千块,有时干脆拖欠,蒋某总能编出各种理由:什么“现金流紧张”“客户赖账”“月底结账再补上”,而他自己的工资却从不拖欠,每月稳稳到账,还比吴先生高出4000块,达到1.2万元。
这种悬殊的待遇让吴先生心里越来越不舒服。他开始怀疑,当初蒋某所谓的“合伙共赢”,是不是只是为了让他掏钱投资的托词。
他想起自己东拼西凑借来的5万元,现在不仅没有收回本钱,连劳苦所得都被克扣,心中愈发不安。
真正让吴先生心生警觉的是去年的12月。那段时间正逢节假日,店里客流如潮,一个月的营业额竟高达26万元。
吴先生本以为,这下终于能看到些实打实的回报了,结果却连一分钱的分红都没见着。
当他提出疑问时,蒋某却轻描淡写地说:“以前亏空太多,现在刚好把前几个月的亏损填上。”吴先生一听更是心凉。他提出查看详细账目,想搞清楚到底亏了多少、赚了多少,蒋某却只是丢给他一本手写的流水账,记录潦草、没有收据,也无凭无据。
吴先生越看越觉得不对劲,这本账本根本经不起推敲。他忍不住质问道:“你到底是把我当合伙人,还是把我当免费劳力?”谁知蒋某一脸不屑,冷冷回了句:“你才出了五万块钱,也就占个一成股份,有你没你无所谓。”
两人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吴先生想要撤回投资,离开这家店铺。
但是,蒋某的态度十分强硬,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并且说:“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啊,根本不可能。”吴先生提出作为股东行使权力,关闭店铺以结束合作,却依然遭到蒋某的坚决反对。
现在两边谁也不让步,吴先生骑虎难下,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想当初大家相互信任,现在这份信任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点儿也不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