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甘祖昌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然而他却很不高兴,并提出辞职,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早在1952年军队干部评级时,被评为正师级的甘祖昌就因不满,给中央写信提过意见。 他认为自己没有上过战场,不应该被评为正师级,评个营级就绰绰有余了,所以他请求中央降低他的评级。 没想到中央在看了他的意见后,认为给他的级别评低了,于是把他的级别定为了准军级。 确实,在整个战争时期,甘祖昌都没有上过战场,但他一直兢兢业业负责部队的后勤工作,给部队取得胜利提供了保障,因此他功劳巨大,这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 被授予少将军衔后,甘祖昌再次给中央写信,而这次他竟然是要求辞去后勤部长职务,回家种地当农民。 位高权重的后勤部长难道不如当农民光鲜亮丽吗? 其实,在甘祖昌的眼里,当后勤部长和当农民都是为人民服务,而他之所以要回家务农,主要还是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有一次乘车去乌鲁木齐,结果在路上遭到敌人的报复,连人带车都翻到了河里,受了重伤。 虽然经过救治,保住了性命,却留下了脑震荡的后遗症,以至于经常昏倒,无法坚持长时间工作。 为此,甘祖昌感到很惭愧,所以他才向上级提出了辞职。 领导当然不肯批准甘祖昌的请求,毕竟农村缺医少药,对他的健康不利,所以领导一方面给他做思想工作,一方面为了减轻他的病痛,安排他到庐山、上海等地进行疗养。 然而甘祖昌去意已决,在他的软磨硬泡之下,领导最终还是批准了他的请求。 1957年,甘祖昌带着家人从新疆返回江西农村,他的归来在当地引发了轩然大波。 乡亲们无法理解他为何放在将军不做,却要当农民,因此各种传言接踵而至,但甘祖昌都一笑而之。 不过,乡亲们很快就发现,甘祖昌当农民是认真的。 他们先是看到,甘祖昌每天一大早就带着几个儿女,背着粪筐拾粪。 有人跟他开玩笑说,将军拾粪,这可是新鲜事。甘祖昌却表示,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拾粪是每个农民都要做的事。 在甘祖昌的影响下,乡亲们也都加入了拾粪大军,在看到这种情况后,甘祖昌对孩子们说,大家现在都在拾粪,那我们就不要和别人争肥料了,我们每天早晚去割草,既能喂牛,又能沤肥。 不过真正让乡亲们对甘祖昌刮目相看的还是他做了几件大事。 一是甘祖昌看到生产队里人多田少,于是带领大家开荒。 由于当地多山且又是黄泥山,根本不适合栽种庄稼。 但甘祖昌早年有在南泥湾自力更生的经验,他知道土质不好,可以改良,于是他带着大家在虎形山干了一整个冬天,等到春耕的时候,荒山已经开垦成了农田,并被种上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 此外,甘祖昌还解决了农民种地靠天收的境况。 比如虎形山上新开垦的梯田,虽然庄稼长势喜人,却赶上了大旱,眼看着庄稼就要枯死,不少人就说起了风凉话,但甘祖昌并不生气,他一边安排家里人挑水浇田,一边四处寻找水源,结果还真让他在山沟里找到了一条水流,于是他开沟造渠,将水流引上山,从而解决了干旱的问题,让虎形山的庄稼得以在秋天获得了大丰收。 随着甘祖昌种地的经验被传播出去,公社书记也闻声而来。 原来,村里一共800亩地,粮食产量只有400斤,人多粮少,每年还得吃300万斤反销粮,种田人竟然没粮食吃,这是公社书记的一块心病,所以他看甘祖昌在种田方面很有经验,就来找甘祖昌商量对策。 甘祖昌认为,想要把粮食产量提上去,必须有水利保障,于是他和公社书记一合计,将停产的煤矿恢复生产,然后用挖煤赚的钱来修水渠。 2年后,煤矿盈利20万元,于是在甘祖昌的指挥下,全村百姓齐上阵,经过近半年的奋斗,一条21.5公里长的水渠横连接了十几个大队的田地。 由于有了水源保证,那一年,整个公社的粮食产量翻了番。甘祖昌虽然让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可是他根本没想过要改善自家人清贫的生活,反而每个月都从收入里拿出大半,来帮助家乡发展振兴。 生活清贫倒在其次,甘祖昌对待家人的要求还很高。 1974年,甘祖昌的小女儿甘公荣初中毕业,按相关升学政策,她可以获得推荐去读高中。 那一年和甘公荣一起毕业的,还有甘祖昌的一个孙子和侄子,且成绩都还不错。 于是老师就上门家访,想看看甘祖昌是什么意见,结果甘祖昌却提出,把名额让给贫下中农的孩子们,让自家孩子回家参加劳动。 还想继续读书的甘公荣理解不了父亲的决定,因此很有意见。 甘祖昌见状,就告诉她,农村是广阔天地,种田也有大学问,你在劳动之余,还能继续在家自学,以后搞农业实验,一样能成才。 最后,甘公荣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在农村干出了一番成绩,还被选为全国劳模和全国三八红旗手。 1985年,与病魔战斗了数十年的甘祖昌在人生即将走到尽头时,将子女们叫至床前,将珍藏多年的勋章留给子女们作纪念。 不得不说,甘祖昌是一位高尚的老红军战士,也是一位有益于人民的人,正因如此,直到现在还是有不少人提到他的光辉事迹,并向他学习。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12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