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悲剧的背后:叶挺和项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导致新四军在皖南的惨败! 在新四军组建初期,叶挺和项英合作得还可以,前者负责和国民党联络,后者具体负责整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经历和性格的两人,矛盾开始显现了出来。 首先在生活上,项英就看不惯叶挺。叶挺虽然曾经是中共党员,但过去长期在北伐军带兵,没有经历过红军时期,所以仍很注重形象。叶挺平日基本都是穿着国军的制式中将军装,很少穿新四军的灰布军装。在吃的方面,叶挺单独开了一个小灶,厨师也是他从家乡广东带来的粤菜大厨;到下面视察部队的时候,叶挺习惯性以马代步,还带着副官、参谋、警卫等一众随行人员,一派将军风范。 叶挺的这些行为,让项英看着很不顺眼,认为这是摆官架子、资产阶级的生活作风。而项英自己则始终保留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穿新四军的灰布军装、和战士们一起吃大灶等等。 但这些都是小节问题,最让叶挺不能忍受的是,项英将他当成了“局外人”,凡事自己大包大揽,因为项英认为,叶挺是一个“非党人士”,党指挥枪是一贯原则,在新四军中,只有军分会可以代表党,而他是军分会书记,可以尊重叶挺,但不会听命于他。 因为叶挺不是党员,按照规定不能参加军分会的会议,不能看相关的文件,所以很多事情他都不知道,都是项英安排好了才象征性地通知他一下,军长的职务形同虚设,他满腔热血想要杀敌报国,却没有机会,非常地苦恼,于是希望组织上能出面解决。 1938年元旦过后,叶挺到武汉找到了长江局,希望可以在新四军成立一个委员会,以便他可以参与处理新四军的军政问题。 主帅不和,很影响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延安同意了叶挺的请求;只不过项英不感冒,所以新四军委员会的成员,基本和军分会一样,只是多了一个叶挺,并没有实际解决和项英的矛盾,最终导致叶挺在这年的秋天负气出走,到广东余汉谋手下当了东江游击司令。 叶挺的出走,震惊了中央高层,深感他和项英的矛盾比想象的还要严重。而另外一边,蒋介石则利用这件事大做文章,说像叶挺这么优秀的人,都不能和你们合作的话,那就没有人能和你们合作得起来了。一时间,舆论一边倒,纷纷指责延安方面破坏统一战线。 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亲自邀请叶挺到重庆面谈,苦口婆心地劝他回到新四军;但叶挺表示和项英合不来,希望可以让他到八路军带兵打仗,去哪个部队,担任什么职务都可以! 周恩来只能继续耐心地劝,还代表毛主席给他道了歉,而且还告诉他,中央准备改组新四军委员会,让叶挺当正职,项英做副职,军事工作由叶挺负责,项英则主要做政委方面的工作。 为了让叶挺安心,周恩来陪同他返回皖南的云岭新四军军部,并严肃批评了项英:像叶挺这样热爱党的事业的好干部你都不能团结,还能团结谁? 有了周恩来的出面,项英作了自我批评,表示接下去一定尊重叶挺,并愿意把军事指挥权和军事干部的人事权都交给叶挺。 随后项英主动示好,工作上的大事小事基本都会和叶挺商量,所有的电文都让人送去让他过目,给下面部队的命令,也都由两人共同签署,以前看不惯叶挺的小灶,现在也会隔三岔五地和他吃一顿,工作之余下下象棋等等。 但就在两人关系缓和的时候,新四军却发生了高敬亭事件,叶挺在只有老蒋批准,没有中共中央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枪决了原红二十八军的军长、时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的高敬亭。 事件发生后,项英认为叶挺在政治上太不成熟了,新四军总共就四个支队,每个支队的司令都是宝贝疙瘩,而且高敬亭只是执行东进政策不坚决,工作上独断专行了一点,远没有达到枪毙的标准,最主要的是,要枪毙高敬亭,那也得以中共中央的批准为准,怎么能听蒋介石的,岂不是亲者痛仇者快? 项英认为叶挺还是靠不住,因此继续大权独揽,不让叶挺插手,担心会出现第二个高敬亭,两人的关系再次跌入谷底。 叶挺也感到项英更加地不信任他,工作上放不开手脚,处处都被提防着,于是在1939年10月,向老蒋提出了辞职。以往老蒋非常担心叶挺会辞职不干,但这次却一反常态同意了,而且表示要派更加合适的人选,去当新四军的军长。 中共中央非常地着急,再次让周恩来出马。周恩来好说歹说,将蒋介石的险恶用心完完整整地给他分析了一遍。叶挺听完后,也深感自己太草率了,为了大局,他重新回到了新四军。 只不过在大事上,项英还是独断专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最终导致新四军在皖南的惨败。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2点赞】
用户15xxx59
叶挺和项英密切合作蒋介石就不会发动皖南事变了吗?杀害新四军的凶手是蒋介石,不要把罪过安到了叶,项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