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犯了致命性的战略错误!”现在中美关税大战愈演愈烈,不禁让人想起6年前,新加坡外交家马凯硕曾表示,中国要是不考虑美国商界的关系,会导致他们在未来永远处于贸易被动的局面。 如今六年过去,中美关税战已演变成全球经济的“慢性病”,这场博弈的真相远比表面复杂。 2019年贸易战初期,美国商会多次发布报告,指出对华加征关税将导致美国GDP年损1900亿美元,航空、半导体等行业面临数百亿美元损失。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负责人曾公开表示:“中国供应链无可替代”,苹果也将35%的iPhone生产留在中国。这些企业的游说一度延缓了特朗普政府的极端政策,但随着美国政治极化加剧,商界影响力被民粹浪潮稀释。 中国应对此挑战的策略呈现双重性:一方面,通过《外商投资法》、自贸试验区扩容等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额达189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加速“双循环”与科技自主,半导体国产化率从2019年的15%跃升至2025年的42%,削弱对美技术依赖。这种“既合作又自主”的路线,使中国在美国商界与政界的撕裂中觅得空间。 例如,墨西哥边境新城华雷斯的中资工厂,正以每天三班倒的速度生产智能家电,这些贴着“墨西哥制造”标签的产品,经由美墨加协定零关税进入北美,完美破解了美国的关税围城。 美国试图用关税重塑全球产业链,结果却事与愿违。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对美出口仅微降3.7%,而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反而达到3612亿美元新高,比2018年还多出800多亿。 中国企业用“越南贴牌”“墨西哥转口”等创新打法,让美国消费者继续享受着“中国制造”的红利。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国更是上演了惊天逆转:2018年特斯拉在上海建厂时,中国新能源车全球市占率不足25%,而到2024年这个数字飙升至68%,比亚迪、蔚来等品牌不仅横扫东南亚市场,更在慕尼黑车展上让德国车企惊呼“狼来了”。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两种发展模式的较量。美国试图用“小院高墙”锁死中国产业升级,却倒逼出更强大的创新生态;挥舞关税大棒想要重塑制造业,反被自己的通胀反噬。 而中国从“不可靠实体清单”到稀土加工技术管制,从RCEP扩容到数字贸易规则制定,逐步构建起攻守兼备的贸易体系。当2025年春天美国再次祭出34%的“对等关税”,中国24小时内对等反制,直击其能源出口软肋,用1560亿元的精准打击证明了“关税武器”的双刃本质。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又充满新意。2018年我们见证了中国大豆进口的“去美国化”,巴西、俄罗斯种植园填补了市场空缺;2025年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量子计算、商业航天等新赛道的前沿布局。 马凯硕的警告并非全无道理,但他低估了中国战略调整的灵活性。当美国将经济问题安全化,中国唯有强化自主方能抵御风险。这场博弈的终极启示或许是:全球化未死,但其规则正被重写,而中国的“失误”与否,唯有历史可裁。 信息来源:观察者 马凯硕:中国威胁了美国什么——美中该如何避免战争
中美关税战,特朗普五个没有想到。1.没有想到中国会同等关税反制,而且奉陪到底!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