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全球层面,最重要的趋势性事件是俄乌战争可能引发的国际秩序转型,以及美国对华围堵牵动的国际力量变化,但是在这些大气候下,地区小环境也在变,同时也在反作用于大环境,您能否总结一下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周边关系/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和特征?以及对未来可能的一些关键变动做些预判,哪几个方向特别值得注意?
金灿荣:当今世界正处在种种变乱交织的局面中。3月7日上午,王毅外长在答记者问时就世界局势作出总结,说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确定性日益成为全球稀缺资源。各国尤其是大国作出何种抉择,将决定时代走向、影响世界格局。从更宏大的角度概括,那就是当前世界正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且这一变局正在加速演进。
具体而言,俄乌战争成为二战结束以来欧洲最惨痛的战争,此外,还有巴以冲突、苏丹内战、海地动乱以及新一轮的各类冲突,使得全球局势极为不平静。大国关系也非常紧张,美国通过全方位围堵中国,印度也对中国的崛起持抵制态度。
而在其他方面,不确定性也很明显。比如现在世界经济极不稳定、波动剧烈;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究竟会造福人类还是威胁人类并无定数;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等等。
在如此动荡的世界格局中,中国依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这也是王毅外长强调的中国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带来了宝贵的稳定性。我们还要强调一下,虽然现在欧洲、非洲、中东、西亚都有战争,但是中国周边矛盾控制得还挺好,总体上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
实际上,除了中东地区,以中国为中心,环绕中国的亚洲地区其实比较稳定。从地理上,我们可以把周围分成四个次区域,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地区。在过去30年中,这四个次级区域相较于欧洲、非洲和中东都表现出更多稳定性。
不过,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周边也存在诸多矛盾和安全隐患:包括朝鲜半岛危机、台海冲突风险、南海争端、中印边界对抗以及印巴对抗等;同时由于各国治理能力差异,部分国家面临内战风险(如缅甸当前的局势)和发展极不均衡等问题。
纵观过去几十年,我们在维护地区稳定方面的成就非常显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自身稳健发展,还起到了“定海神针”般的稳定作用,有效遏制了外部势力在周边制造动荡。
这次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亚洲价值观”及“亚洲安全模式”这两个概念,非常符合现在中国及周边国家的现实情况。从历史看,中国周边国家普遍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力图实现稳定与繁荣,这也是周围各国一个非常好的特点。这也意味着在维护与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安全稳定方面,亚洲国家有一些特殊办法。
总体而言,尽管全球问题繁多、局势极其复杂,但中国及其周边始终保持相对稳定。在下一个阶段,中国周边既是一块难得的“稳定岛”,又会拥有强劲的经济发展动力。不仅将很有希望,并且会在未来表现出特别的价值。
必须承认,中国周边环境在所有大国中是最为复杂和麻烦的。就邻国数量而言,中国陆地上有14个邻国,海上有8个邻国(其中朝鲜与越南既是陆上邻国又是海上邻国,合并后有20个邻国),远多于法德等欧洲主要大国乃至俄罗斯的周边国家。
与此同时,中国周边国家的人口也十分庞大:中国和印度均超过14亿人口,加上印尼、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家都是人口超过一亿乃至两亿的大国。从比例上看,中国及其周边总人口约占全球56%。
同时中国周边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极大差异:既有如新加坡等人均GDP高达八九万美元的发达经济体,也有阿富汗等人均GDP仅四五百美元的国家。
周边国家政治体制也极为多样,事实上中国周边各国几乎包含了人类所有的政治体制。既有传统的君主制、典型的西方式政治模式,又有亚洲特色的新权威主义模式,以及中国和越南等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模式。
甚至区域内人种、宗教也极为复杂:东亚主要为黄种人,俄罗斯、中亚以白种人为主,南亚甚至有黑种人混合,印尼及周边地区还存在大洋洲棕色人种;宗教方面更是涵盖了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犹太教、印度教、佛教、道教、萨满教等各种宗教。所以中国周边不仅有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冲突,还有“诸神之战”。所以中国大众必须清楚,中国周边不是一般的复杂,而是特别的复杂。
所以总体而言,中国的周边环境是所有大国中最复杂、最难以梳理的一个领域。但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整体外交表现已相当成功。这体现为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是稳定的,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是相对稳定的。
即使当下中美关系进入对抗状态、大国关系陷入僵局,中国依然需要在保持自身稳定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大投入,采用更卓越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周边外交政策,争取使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保持长期稳定与发展,实现更好的周边外交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