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阿拉法特失去了埃及支持,走投无路的他带着4000多士兵和40万巴勒斯

牧童的娱论 2025-04-14 17:55:15

1967年,阿拉法特失去了埃及支持,走投无路的他带着4000多士兵和40万巴勒斯坦难民投奔约旦。   196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彻底改变了中东格局,也改变了阿拉法特的命运。   他原本是巴解的领袖,一心想为巴勒斯坦人民谋一个未来。   为了获得支持,他带着自己的理想和组织,踏上了前往埃及的道路,当时的埃及,正是中东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也是巴勒斯坦人民抗争中的一丝希望。   阿拉法特以为,靠着埃及的庇护,巴解可以获得喘息之机,也能继续对以色列进行抵抗行动。   可他没有料到的是,这个选择导致当时国际社会动荡不安。   1967年6月,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六日战争。   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袭,仅用六天时间,就把号称“阿拉伯联合阵线”的军队打得溃不成军。   埃及损失惨重,西奈半岛拱手让人,军心士气一落千丈,纳赛尔的威望也遭遇沉重打击。   在这种局势下,埃及再无余力继续保护巴解,阿拉法特成了一个“烫手山芋”。   阿拉法特也清楚地意识到,失去了埃及的保护,巴解就如同孤魂野鬼,面对以色列这样强大的对手,根本撑不过一天。   于是,他带着4000多名战士和40万巴勒斯坦难民,开始了一场仓皇而绝望的迁徙,目的地是东边那个相对安稳的国家约旦。   约旦当时本就国力有限,土地狭小,资源紧张,面对突然涌入的大批难民和武装力量,约旦王室感到压力山大。   但出于阿拉伯民族团结的考虑,也不便明言拒绝,阿拉法特见约旦境内军力部署稀疏,反而觉得这是个“自由发挥”的好地方。   他在约旦境内以难民营为依托,迅速建立起一个“巴勒斯坦在外政府”的雏形,开始把这些流亡的难民组织起来,训练武装,建设自己的“国家雏形”。   这个时候的阿拉法特,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游击队领导人,更像是一个正在图谋“立国”的政治人物。   但阿拉法特并不是个温和的“革命者”,他在埃及时期就组织过多次对以色列的袭击,如今到了约旦,更是变本加厉。   他领导巴解成立了多个游击小队,不断从约旦境内渗透至以色列边境,发动小规模袭击。   虽然单次袭击未必能造成太大伤亡,但正所谓“蚊子咬多了也难受”,以色列很快就无法忍受这类骚扰。   1968年,以色列决定对巴解进行彻底清剿,他们选择了巴解在约旦的总部所在地卡拉梅为目标,调动大量军队准备一次性“端锅”。   但令以色列没想到的是,这次行动遭到了约旦正规军的强烈阻击,双方在卡拉梅展开了激烈交火,虽然以色列战损不高,但行动目标并未完全达成,只能算是打了个“平手”。   这次交火,不但没有打垮巴解,反而让阿拉法特在阿拉伯世界的声望急剧上升。   毕竟巴解不强是共识,但它却能够战平以色列。   阿拉法特本人也变得更加自信乃至嚣张,开始进行一些激进行动,比如最具争议的“劫机行动”。   为了让世界注意到巴勒斯坦问题,巴解开始劫持各国客机,把飞机开往偏远机场,然后通过媒体发布声明,制造国际关注。   这种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宣传效果,但约旦却是遭受了无妄之灾。   毕竟这些飞机是在约旦境内降落的,国际社会很难区分巴解和约旦的界限,反而把怒火烧到了约旦头上。   更糟的是,阿拉法特对巴解武装的管理逐渐失控,组织内部派系林立,各自为政。   这些武装分子在约旦境内横行无忌,抢劫、勒索、挑衅政府军,已经完全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军阀,约旦政府多次警告无效后,终于忍无可忍。   1970年,约旦国王侯赛因下定决心“清君侧”,命令军队对巴解进行全面清剿。   这场内战被称为“黑九月事件”,持续数月,最终以巴解彻底被逐出约旦告终。   阿拉法特再次踏上逃亡之路,这一次,他带着残余部队转向北方,进入黎巴嫩南部,重新寻找落脚点。   但结局还是类似的,最终阿拉法特也只能四处流窜,虽然最后他改变了方式,但最终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参考资料: 朱志勇.《巴以冲突简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

0 阅读:0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