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谈报本》文/高自发 图/肖文津
所谓报本,就是报答生命的本源之意。袁了凡在《训儿俗说》第七章谈及报本,引用北宋大儒程颐的话:“豺獭皆知报本,士大夫乃忽此,厚于奉养,而薄于先祖,奚可哉?”豺与獭堪称动物界的行为艺术家。《吕氏春秋》里记载:“ 菊有黄华,豺则祭兽戮禽。”豺在深秋时杀兽为过冬做准备,它们常常把兽肉陈列在四周,就像人类摆物祭祀一样。《礼记》中提到的獭祭鱼,更是妙趣横生。獭爱吃鱼,经常将捕到的鱼排列在岸上,在古人看来,那情形很像陈列祭祀的供品。程颐认为,就连豺和獭这样的小动物,尚且知道用祭祀的方式来报本,而人类中的士大夫却只注重奉养家人,在祭祀祖先上做得不够,实在不应该。
袁了凡所谈的“报本”,其实质是弘扬孝道,祭祀则是践行孝道的重要体现。袁了凡还援引明代儒者湛若水所言“祭,继养也”,来强调祭祀其实就是一种继承奉养。父母在世,晨昏定省是为奉养;双亲既殁,春秋祭祀则是孝道的延续。
中华民族作为将孝道伦理融入血脉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众多承载着报本深意的传统节日。这些岁时节令绝非简单的民俗符号,其内核始终跃动着慎终追远的祭祀文化基因。当清明细雨浸润青松翠柏,扫墓者轻拭碑前尘垢的身影,分明映照着《礼记》所述“事死如事生”的庄重;当中元节河灯随波明灭,袅袅香烟中升腾的,正是《论语》所言“祭如在”的诚敬。
袁了凡深谙这种文化密码的
传承价值,在《训儿俗说》中详细地介绍了祭祀的仪礼。比如祭祀前十天就要做好“七日戒”和“三日斋”。前七天不喝酒、不吃荤,后三天不谈玩笑,聚精会神,正式斋戒。祭祀当日,必须早起,穿戴整齐,到宗祠告神祈福。甚至对于祭品的摆放,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有这一切,都在强调祭祀祖先时的“诚敬”之心。
时至今日,我们或许已经很难完全做到如袁了凡所描述的祭祀要求,毕竟,有些繁复的古礼已经明显不适合现代社会了。比如当下清明祭扫,既有人焚香洒酒于祖茔,也有人云端遥寄追思。形式虽然各异,其追思之情不改。袁了凡若生今世,想必也会赞许“礼随世变”。毕竟,祭祀精髓在于沟通天人、传承孝道,而非拘泥于古制旧仪。
袁了凡谈报本,看似在论祭祀仪礼,实则在谈共筑精神家园。从豺獭祭兽到云端祭祀,从三牲祭礼到鲜花一束,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对生命本源的敬畏。这种敬畏,让炎黄子孙在5000 年风雨中始终保持着对天地、先祖的谦卑,这也是华夏文明得以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