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元宵节,哈工大食堂做了红烧肉,孙家栋决定吃完这难得的一餐再回家。突然,

品古观今吖 2025-04-15 10:19:37

1950年元宵节,哈工大食堂做了红烧肉,孙家栋决定吃完这难得的一餐再回家。突然,校方宣读了一条通知,没想到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孙家栋这位出生于1929年辽宁复县教师家庭的男子,原本在抗战结束后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主修俄文,却未曾想到,一个偶然,将他与航天事业紧密相连。 1950年元宵节,一个看似普通的下午,孙家栋原计划前往姐姐家团圆。然而,得知学校食堂晚饭有难得一见的红烧肉加菜,他决定改变行程,留在校园享用晚餐。就在这顿晚饭期间,校领导带来了一则消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招募新兵,需要俄语翻译。俄语功底深厚的孙家栋毫不犹豫地报名,很快便被选中,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在空军第四航校的学习不久后,孙家栋作为新中国首批公派留学生被派往苏联,专攻飞机发动机。在苏联的学习过程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斯大林金质奖章”。然而,归国后,孙家栋并未从事预期的飞机制造,而是被调派至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开始了对导弹的研究,这也为他后来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1967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旨在将中国的人造卫星送入太空。院长钱学森指定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这一重任,放弃了他已经熟悉的导弹设计研究工作,转而投身于卫星研制。 随着岁月的流逝,孙家栋的事业不断攀升,从“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到65岁时担任北斗导航系统的总设计师,再到75岁成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每一个新的责任,都是对他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对他贡献的一次证明。 1970年4月24日,由孙家栋领导的团队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团队成员们夜以继日的工作,克服了无数看似不可逾越的技术难题。这期间,孙家栋从导弹技术的专家中精心挑选了18名技术骨干,这些人后来被誉为“航天十八勇士”。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孙家栋虽已年近古稀,但仍不减当年锐气,担任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总设计师。他坚信卫星定位系统的独立性是国家安全的关键,因此强调所有系统必须实现自主可控。在他的领导下,“北斗”系统最终实现了全球组网,开通运营。 然而,这一路的成功并非没有代价。孙家栋在担任总设计师期间,长期的劳累累积了多种身体疾病,包括严重的腰肌劳损和耳石症,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即便如此,在关键时刻,如听闻卫星发射的紧急情况,他都会毅然决然地前往现场,有时甚至在医院中拔掉输液针头,直奔机场。 2004年,孙家栋已是75岁高龄,他又一次接受了重任,成为探月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面对距离地球38万千米的月球轨道,以及更远的深空探索任务,孙家栋面临的技术和压力堪称巨大。然而,他始终被一种信念所支撑:“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在孙家栋80岁的生日前夕,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杰出贡献者收到了他的良师益友钱学森的一封亲笔信。这份特殊的礼物,对孙家栋而言意义非凡。信中,钱学森七次用“您”这个敬称,体现了对孙家栋深厚的尊重和认可。孙家栋细读每一个字,对于钱学森的尊敬和情谊感动至深。在回忆这段师徒情深时,孙家栋谦虚地表达,他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钱学森的指导和激励。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家栋的事业和年龄都在增长,但他对航天的热爱与承诺未曾改变。到了2022年,当孙家栋迎来他93岁的生日时,他再次表达了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深情厚望。在这一天,他写下了感慨之词:“中国航天人一代接一代传承创造了辉煌成就,我们的理想还在继续。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0 阅读:40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