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刘子厚被中央任命为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他当时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局长,即从三门峡工地来到河北上任。5月份,河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选举他为河北省省长。 1961年的夏日,毛泽东主席莅临天津,对当地的发展和改革工作进行了视察。在这次视察中,一个名叫刘子厚的老革命同志向主席汇报了“大包干”的实施情况。听完汇报后,毛主席不仅肯定了这种制度的效果,还提出了继续推广的意见。这一肯定对“大包干”制度的广泛推行产生了重要影响。 那么,刘子厚到底是谁?他的名字在党的历史中或许不如一些领袖般响亮,但他的贡献同样值得铭记。刘子厚早在1929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积极参与了无数的革命活动。在刘子厚的学生时代,他便开始涉足秘密革命活动。特别是在冀南地区,他不仅参与了组织和领导冀南暴动,还在土地革命期间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如中共任县县委书记、中共晋冀鲁豫特委冀南地区特派员、组织部部长及军事部部长等。 新中国成立后,刘子厚的职责并未因革命的胜利而结束。他历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局长、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河北省省长及省委第一书记、北京军区政委和国家计委副主任等重要职位。在这些职位上,刘子厚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在经济建设和管理改革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期间,刘子厚不仅参与了新四军的活动,而且担任了新四军第五师第二纵队的政治委员。在这一角色中,他积极推动了鄂豫边区的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游击战争的开展,这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刘子厚在多次重要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在中原突围和大别山的转战中表现突出。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军事才能,也增强了他对军事战略的理解。 新中国成立后,刘子厚转战政坛,被派往地方工作。在湖北省和河北省等地,他主导了多项工作,有效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尽管担任正部级高官,刘子厚的生活方式却极为简朴和节俭。他的日常习惯反映了他的价值观和对资源的尊重。老同志们经常回忆他的节约行为,比如他会仔细捡起桌子上掉落的米粒吃掉,烹饪的食物量刚好足够食用,绝不允许剩余。连豆浆制作后剩下的豆渣也要被利用,家人会将其炒食,这种行为在当时是对物资珍惜的一种体现。 1984年,刘银栓因公务前往北京,顺道探望了老友刘子厚。在此期间,刘银栓曾想借用刘子厚的电话联系北京的朋友,但被刘子厚婉拒,因为那部电话是国家为其官职安装的,私人使用不符合规定。刘子厚的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对国家资源的尊重和节俭原则。 再次访问北京时,刘银栓与刘子厚有了更深入的交流,两人讨论了许多时事问题。刘银栓离开时,刘子厚的司机本想送他一程,但刘子厚出于对公私界限的严格把控,阻止了司机,说明不希望因私事使用公车,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刘子厚的家庭生活相当朴素,虽然他曾是国家重要的官员,但他并没有为自己的子女安排什么优越的工作。相反,他鼓励子女从基层做起,锤炼能力。他的长女师范毕业后选择去基层教书,次女则加入了当地的棉花研究所,而长子则去了一家工厂工作。他的小儿子表现出色,高考恢复后考入了国防科技大学。 刘子厚这种淡泊名利,严于律己的生活态度和对后代严格的教育方式,深深影响了他的家庭和周围的人。他一生坚持原则,无论在公职生涯还是私生活中,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与正直。 刘子厚在2001年12月22日于北京逝世,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个人原则的坚持,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16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