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国驻瑞典大使耿飚遭到瑞典军官的轻视:“你带过多少兵?”谁知耿飚轻飘

青史如烟啊 2025-04-15 10:48:33

1950年,中国驻瑞典大使耿飚遭到瑞典军官的轻视:“你带过多少兵?”谁知耿飚轻飘飘说了一句,瑞典官员立刻肃然起敬。 1909年8月26日,耿飚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在他13岁那年,为反抗地主的压迫,他毅然投身革命。从参加长征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他历经无数战役,功勋显赫。到了新中国成立之际,他已由一名普通战士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副司令员。 1950年初,耿飚在部署兵团工作时,意外收到中央的调令,被告知将调往外交部工作。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命令,耿飚感到困惑,因为他对外交一知半解。尽管如此,当他向兵团司令员杨得志表达了自己的顾虑,杨得志耐心解释说:“枪杆子重要,搞外交同样重要。你去吧,这也是为了大局。” 在春节刚过后,耿飚便与家人前往北京,准备新的工作生涯。周总理专程探访他,并解释调他进入外交部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原来,耿飚在抗战期间曾成功协助一个美军观察组安全抵达抗日前线,以及在国共谈判期间表现出的外交才能,让他在众多将领中脱颖而出。 尽管有着战场上的经验,耿飚对于自己的外交能力仍感担忧。然而,周总理鼓励他:“不懂没关系,可以边做边学。” 原本,耿飚预定成为中国驻联合国的军事代表,但由于国际政治的变动,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不久后,周总理告知耿飚,他将被任命为中国首任驻瑞典大使。这是中国向西方派出的第一个大使,任务艰巨且光荣。为了应对挑战,耿飚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密集外交培训,学习西方礼仪、语言和文化。 在毛主席的亲自接见中,他开玩笑说:“将军大使选得好,好在你们可靠。” 毛主席还特别强调,将军们在外担任大使,依然保留军籍,不算转业。 经过紧张的准备后,耿飚踏上了前往瑞典的旅程,胸怀国家的使命,准备在外交舞台上展现新中国的风采。这一次,他虽然换上了西装,但军人的本色未改,他依然是那位在战火中锻炼出来的战士,只是这次的战场变成了外交领域。 虽然耿飚在军事上经验丰富,但外交则是一片新天地。耿飚抵达瑞典后,便开始努力塑造自己的外交形象。 他首次的重要任务是向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呈递国书。面对93岁高龄的国王,耿飚与国王进行了友好而深入的对话。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耿飚决定在瑞典举办一场盛大的国庆招待会。在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批准后,耿飚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斯德哥尔摩大旅馆被选为宴会地点,耿飚亲自参与了场地的布置和宴会细节的控制,力求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底蕴。 10月1日晚,招待会如期举行,不仅瑞典的政要和名流到场,北欧其他国家的代表也应邀参加。耿飚的谦和礼貌给与会嘉宾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也引起了一位瑞典海军司令的好奇。在宴会上,这位司令带着轻视问耿飚曾经指挥过多少兵力。耿飚平和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令对方意外地站起来向他敬礼。 宴会上的一幕被瑞士媒体广泛报道,耿飚的形象和言行赢得了瑞典民众的尊重。 耿飚抵达瑞典时恰逢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而西方媒体对战争的描述常常歪曲事实,声称“中国是侵略者”。尽管已脱下军装,耿飚对战事关注深切,这些谣言让他深感愤怒。他利用自己的新职位,积极在国际上为中国的立场发声,用大量证据阐明中国出兵朝鲜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瑞典政府更偏听美国之词时,耿飚没有退缩,而是主动请求与瑞典外交部长安顿会谈。面对面的会谈中,耿飚强调了中国军队是在被迫的情况下出兵,旨在保卫朝鲜半岛的和平。他展示了美军在战场上对朝鲜平民的暴行记录,这些直接的证据使得瑞典部长不得不重新评估战争的性质。 同时,耿飚的军人本能也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当时只有一名司机,耿飚却因身兼数职而频繁出席各种外事活动。一次,由于司机外出未归,耿飚决定自己驾车前往。尽管使馆工作人员出于对大使身份的考虑试图阻止,担心这会损害国家形象,但耿飚坚持自己开车,展示了他近20年的驾驶技能。 外国使节对耿飚的自驾行为表示赞赏,这种独立和自信的形象也被瑞典媒体广泛报道,使他获得了“会开车的大使”等别致的称号。为了进一步适应瑞典生活,耿飚还特别考取了当地的驾驶证。 在耿飚的努力下,中国与瑞典、丹麦、芬兰等国的关系得到了显著加强。耿飚的故事继续在他后续担任的巴基斯坦大使、对外联络部部长、国防部长等职位中延续,直到2000年6月23日他在北京逝世。

0 阅读:737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