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中央确定在华东地区建立两个拖拉机制造厂,经过山东省农业机械厅的努力争取,12月农业机械部批准兴建山东拖拉机厂,厂址选在兖州城北辛北庄。 1959年,中央一声令下,华东地区要建两个拖拉机厂,这消息传到山东,农机厅的同志们炸开了锅。当时山东的农业还靠牛马拉犁,拖拉机可是稀罕货。机会摆在眼前,谁不想抢到手?农机厅拼了命地争取,一次次跑北京,终于在12月等来了好消息——厂子批了,就落户兖州城北辛北庄。 可这厂子是怎么争取来的?背后又有啥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咱就来聊聊这段历史,看看山东拖拉机厂咋从零起步的。 1959年的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期,农业机械化成了国家发展的重头戏。那时候,农村里大多还是老一套,农民靠人力畜力种地,效率低得让人着急。拖拉机这种“铁牛”对提高产量来说是宝贝,可全国的拖拉机数量少得可怜,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中央看准了这一点,决定在华东地区建两个大型拖拉机制造厂,专门生产农业机械,助推农村发展。这消息一出,各省都眼红,山东也不例外。 山东省农机厅听到这个决定,立马行动起来。当时山东的农机工业底子薄得要命,全省能用的机械少得可怜,农民种地还是老办法,机械化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可越是这样,越得抓住机会。农机厅的领导们心里清楚,建个拖拉机厂对山东农业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他们开始忙活开了,一方面摸清全省的家底,一方面准备材料往北京跑。 为了争取这个厂子,农机厅的干部们没少下功夫。他们跑遍了全省各地,调研农机站和合作社,看看山东的实际情况咋样。光调研还不够,还得把山东的优势整理出来,比如地理位置好,靠近铁路和港口,劳动力多,农业基础也不差。这些材料写得清清楚楚,就是为了让中央看到,山东建厂是靠谱的选择。调研完,他们还得北上汇报,一趟趟跑北京,把山东的情况讲得明明白白。其他省份也在争,竞争激烈得很,但山东这边硬是靠着扎实的准备和不懈的努力打动了上面。 到了1959年12月,农业机械部终于拍板,同意在山东建厂。这消息传回来,农机厅上下都松了口气,觉得这几个月的辛苦没白费。厂子批下来了,接下来就是选址。省委特别重视,派人到处考察,最后看中了兖州城北的辛北庄。这地方有啥好?地盘大,人少,交通方便,水源也不缺,建厂条件齐活了。领导们觉得这儿合适,就定了下来。 1960年5月,山东拖拉机厂正式开工。刚开始那几年,条件苦得不行。设备少得可怜,工人们只能靠双手干活,厂房是一点点抠出来的。夏天热得要命,冬天冷得刺骨,但没人撂挑子。几年下来,厂子慢慢有了模样。到1965年,厂里已经有近千名工人,几百台设备,初具规模了。1967年,第一台拖拉机下线,这可是个大日子,意味着山东的农机工业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到了1970年,职工人数涨到4300多人,设备超过1000台,厂子成了省里的龙头。 建厂之后,发展势头越来越猛。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加大,厂里的订单多得接不过来。生产的泰山和凯马系列拖拉机特别受欢迎,结实耐用,动力足,农民用着顺手。不少人攒钱买一台,觉得有了拖拉机,干活轻松多了。厂子规模大了,市场也开始往外看。1970年代,第一批拖拉机出口到俄罗斯,适应了那边的冷天气,口碑不错。后来又卖到美国,价格实惠,性能稳定,国外客户也挺认可。 技术上,厂里没停下脚步。设备更新了,产品也升级了,泰山、凯马系列越做越好,还推出了飞动系列柴油发动机,成了拳头产品。2006年,厂子改制成山拖农机装备公司,走上了现代化的路子。现在,年产拖拉机2.5万台,发动机3万台,产品卖到全球,职工2000多人,算得上行业里的佼佼者。 回过头看,当初农机厅的努力真没白费。从1959年的决定,到后来的建设和发展,山东拖拉机厂一步步走过来,靠的是实打实的付出。那些跑调研的干部、建厂的工人,个个都出了大力。这厂子不光是山东农机工业的支柱,也是那一代人奋斗的见证。如今,生产线上的拖拉机还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往更远的地方开去。 从1959年的争取,到今天的山拖农机装备公司,山东拖拉机厂的路走得不容易。这段历史,讲的是厂子,更是一群人的坚持。你咋看这段往事?有没有啥感想想聊聊?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一起聊聊那段拼出来的岁月。
1-5惨败!青岛西海岸不敌山东泰山,5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1、山东真的回归正
【8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