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王曙光从石家庄陆军学院毕业,他放弃了去国防大学进修的机会,主动请缨,去了老山前线参战。 1987年,23岁的王曙光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作为步兵排长专业的全优毕业生,他本可以选择进入国防大学深造,成为一名军事教员,然而当他看到公告栏上"前线急需指挥人才"的红色标注时,内心早已做出决定。 "纸上谈兵终觉浅,战场才是最好的课堂,"这是王曙光在毕业答辩时的铿锵陈词,带着两箱军事教材和半打止痛片,他踏上了开往老山前线的列车,经过郑州时他给家里发去简短的电报:"勿念,我去该去的地方,"没有华丽的告别,只有坚定的信念。 在老山前线王曙光被分配到"李海欣高地"的3号哨位,这个不足8平方米的猫耳洞里,渗水的岩壁上挂着"攻必克、守必固"的横幅,作为全连唯一的科班生,他很快发现课本理论与实战的巨大差异,教材中完美的"步炮协同时间表"在这里几乎无法执行,地图上标注的"次要通道"实则是敌军渗透的主要路线。 但王曙光没有被现实打败,白天他趴在堑壕中仔细观察地形和敌情,夜晚他用手电筒在笔记本上绘制详细的战术图,在一次遭遇战中他根据前期观测,巧妙布置反步兵雷群,成功歼敌7人实现了零伤亡的完美战果。 为了丰富战地生活,他还在猫耳洞里开办了一个小型图书馆,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知识的力量给战士们带来了精神慰藉,89个日日夜夜,他带领战友们打退了敌人数十次偷袭和进攻。 当部队准备换防时,王曙光三次递交请战书,"我熟悉3号哨位的每处射界,换防意味着重新磨合,"他在请战书中写道,即使腿上还留着未取出的弹片,他仍坚持要留下来。 在誓师大会上他更是扯开领口,露出战伤疤痕:"我家兄弟三人,我牺牲了,还有弟弟奉养父母,突击队需要有人打前阵,我请求担任最危险的'破障组'。" 然而在一次攻坚战中王曙光不幸踩中地雷,爆炸的瞬间他用身体护住了身边的战友,永远失去了双腿和右手中指,但即使在这样的时刻,他仍用牙血在地图上标注:"左前方30米,两挺重机枪",为后续部队指明方向。 伤愈后的王曙光并未被命运击倒,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军事理论研究,先后考取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位,多年后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转行从事收入更高的律师工作时,他坚定地说:"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选择了军装就要穿到底。" 2020年武汉抗疫期间,一位"老山后代"的请战书感动了无数人,这位请战赴援武汉的医生,正是王曙光弟弟的儿子,军人的血性与担当就这样代代相传,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和“点赞”,方便您下次看到更加精彩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感谢支持。 信源:北京长城网(王曙光:双腿截肢的战斗英雄活出强悍人生)
1987年,王曙光从石家庄陆军学院毕业,他放弃了去国防大学进修的机会,主动请缨,
青山绿水情难离
2025-04-15 16:44:18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