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您不受中国欢迎,请原路返回!” 65岁英国反华女议员韦拉·霍布豪斯,这回真是“自作自受”。她本以为,凭着自己过去在西方政治中的反华立场,能够顺利进入香港,探望自己在这里生活的孙子。但现实狠狠地打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在香港机场,她被截停、护照被没收,五小时后,工作人员把她送上了返程航班。她的儿子等来的,不是母亲的笑容,而是“母亲回家的通知”。 她口口声声说中国“危险”,结果孙子出生在香港,儿子拿了香港永居。嘴上骂得欢,脚下却实诚。你说你怕老虎,那你干嘛把家搬到虎穴旁边?图什么?空气好?治安稳?还是说,骂归骂,用归用? 这种操作在国内早就有名字:双标。 霍布豪斯的行为,已经不只是自相矛盾,是赤裸裸的政治投机。嘴上要人抵制冬奥会,手下却给自己孩子办着入籍手续,标准的一边骂着饭难吃,一边还要抢着打包。她不是不懂逻辑,她是太懂了——她知道骂中国能涨曝光,能捞选票;她也知道自己儿子在香港过得比在伦敦舒服得多。这事在她脑子里,从来就不是矛盾,而是安排。 可惜的是,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在今天的中国行不通了。 “欢迎合作,不欢迎捣乱。” 这不是外交辞令,是行动原则。你要是站在我们门口骂了一年,现在又跑来探亲探孙,想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过?不好意思,这边不接这套。你进得来是缘分,出不去是报应。 这不是中国小气,是你太假。 过去我们讲包容,有些人就当成了可以肆意刷存在感的空间。现在边界画清楚了:你爱怎么说是你的自由,我们要不要让你进,是我们的权利。你在国际舞台上带头黑中国,结果回头就想蹭香港的医疗、教育、治安和地缘优势?想得太美。 老祖宗早就说了,来而不往非礼也。霍布豪斯被请回去,不是突发奇想,是账算到你头上了。你不喜欢中国,可以。但别一边反中吃红利,一边靠中图安稳。世界那么大,您随便选,香港这儿不留你。 这事儿给别的“职业反中派”也提个醒:别等哪天落地香港、成都、广州,才发现自己名字亮红灯。这个世界没你想象的那么健忘。 说到底,霍布豪斯这种人对中国的认知,从来不是基于现实,而是建构在一种老派西方傲慢上的幻觉——她以为中国还是二十年前那个对外来标签照单全收、遇事先解释、然后还要倒着陪笑的角色。 她没发现,这个剧本早换了。 如今的中国,话不多,动作快,尤其是碰到这种一边高喊“民主自由”,一边把手伸到我们家门口翻箱倒柜的人——直接送走,连转机等候区都不多待你一秒。 这不是“玻璃心”,这是后发制人的礼貌。 也不是不懂人情世故,只是你霍布豪斯之前的“人情”,实在太不地道。你拿着英国议员的身份,在国际场合上指着中国鼻子骂,甚至还想拉人组团一起围殴,结果现在跑来说是来“看看孙子”?要真是亲情,那你过去开会骂得时候,怎么不想想孙子户口还在香港? 说得难听点,你这不是探亲,是试水。 试什么?试中国会不会像过去一样,碍于面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哪怕被你恶心过也让你过个关、住个酒店,见个亲戚,然后拍个照回伦敦继续骂。这种人最擅长装“受害者”——她的团队都写好了新闻稿,等着她在香港机场“被盘问五小时”的“第一人称叙述”。 她以为这是表演舞台。 但不好意思,这回演砸了。中国不光不给舞台,连进门票都撕了。 你想踩着我们挣流量,那就得做好被打断话筒的准备。 而且很现实的一点是:你今天不来,我们这边什么也没少;你明天真走不掉,也不会有人帮你喊一句“人道主义”。世界变化太快,而有些人还在用冷战思维过日子,以为对中国冷嘲热讽就是“勇敢”、就是“正确”。殊不知,这套“讲人话得分、讲胡话得流量”的幻觉,在这里压根用不上。 这事到最后,是一场技术性驱逐,但背后是一次战略性表达:我们欢迎的是合作,不是来刷存在感的“政客旅客”。 现在,中国的国门不是“被动接客”,而是“择客而迎”。你要是真心实意来交流合作,我们会给你铺红毯。但你要是当我们是你塑造选票话术的道具,分分钟让你走不出机场候机楼。 霍布豪斯不是个例,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但这个信号她收到了。你越是表现得好像中国不重要、无所谓、早该被抵制,结果转头越是想蹭点资源、占点便宜、讨点方便,那就越显得可笑——骂中国成了你的职业,但离开中国,你连家庭都维持不住。 这不是“地缘矛盾”,这是人格塌方。
“对不起,您不受中国欢迎,请原路返回!” 65岁英国反华女议员韦拉·霍布豪斯,这
云端幻旅
2025-04-15 18:01: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