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湖北687分文科女状元戴柳,被父亲偷改志愿错失北大,戴柳下定决心从此在外漂泊了20年,直到成家都未曾和父亲再有来往,戴柳的态度为何如此之坚决呢? 1999年,湖北687分文科女状元戴柳的故事,至今听起来都让人感慨。她出生于1983年,家里条件不算差,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妈妈是中学老师,爸爸在报社当记者。从小,父母就给她灌输“读书才有出路”的想法,戴柳也真争气,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尖子生,尤其喜欢历史和文学。她心里有个大目标——考上北京大学。她曾在日记里写过,北大是她的灯塔,她想去那儿看看更大的世界。为了这个梦想,她拼尽全力,每天早起背书、熬夜刷题,周末也泡在自习室。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高考,她以687分成了湖北文科状元,离北大只差一步。 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命运开了个大玩笑。高考成绩出来后,她和父母商量志愿,她清清楚楚填了北大,满心期待等着好消息。录取通知书到了,她却傻眼了,上面写的是“中国政法大学”。她脑子一片空白,跑去问父母怎么回事。父亲轻描淡写地说,是他改的,说政法大学是顶尖法学院,学法律以后好找工作,比北大实用,还强调她是女孩子,稳定最重要。母亲没吭声,显然默认了父亲的决定。戴柳当时就崩溃了,她努力那么多年,考那么高的分,就是为了北大,结果却被父亲一句话毁了。她完全无法接受,觉得自己的梦想和付出都被否定了。 尽管心里一千个不愿意,戴柳最终还是去了政法大学。她不是那种会跟父母硬碰硬的人,况且那时候高考志愿改不了,她也没辙。大学四年,她依然很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跟父母的关系却越来越冷。她寒暑假很少回家,打电话也只是敷衍几句。父亲的擅自决定,不光抢走了她的北大梦,更让她觉得父母的爱变成了控制,她对他们的信任彻底没了。大四时,学校有去韩国读研的机会,她想都没想就报了名,拿到offer后直接出国。 到了韩国,戴柳的生活并不容易,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大,刚开始连吃饭都成问题。可她却觉得解脱了,因为终于没人管着她,她能自己做主了。在韩国,她一步步适应下来,先读研,再找工作,后来有了稳定的事业,还组建了家庭。这20多年,她几乎没回过国,结婚时也没请父母,甚至婚礼后才随便通知他们一声。她不是故意报复,而是打心底怕父母再插手她的生活,把她好不容易攒起来的幸福又毁了。 戴柳为什么这么坚决?主要有三点。**第一,父亲偷改志愿是对她努力和梦想的否定。**她考687分不是为了去政法大学,而是为了北大,父亲却完全不尊重她的选择,这让她觉得自己被背叛了。**第二,父母不经她同意就替她决定人生,让她失去了信任。**在她眼里,父母的爱成了枷锁,她必须逃出去才能喘口气。**第三,20年的漂泊让她找到了自由和幸福。**在韩国,她靠自己打拼出了一片天,不想再回头过那种被安排的生活。 这事搁谁身上都憋屈。戴柳不是不爱父母,她也知道父亲可能是好意,想让她将来过得安稳。可好意不能变成强迫啊,她想要的不是稳定,是自己选的人生。父亲呢,也不是坏人,就是典型的“老一辈思维”,觉得孩子不懂事,得替她拿主意。可他没想到,这一拿主意,直接把女儿推得远远的,20年都没缓过来。 戴柳的故事挺真实的,没啥夸张的成分,就是普通人碰上了糟心事。她用20年的漂泊告诉我们,梦想被抢走的那种痛,不是几句“为你好”就能抹平的。她态度坚决,其实是想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让任何人再随便摆布她的人生。父母和孩子,谁对谁错不好说,但这事确实让人反思——父母的期望要是跟孩子的想法撞车了,到底该听谁的?
当年女儿高考的那一年,班上的第一名刚好压线上了北大线,我对女儿说,这个分数进北大
【67评论】【8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