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是东汉名臣马融的后人,后来从关西迁到合肥。他发妻陈氏去世后,留下两个儿子, 马石和马仁。 马德静坐在书房内,手中轻抚着一块陈旧的家族碑文。碑文上依稀可见"马融"二字,这位东汉时期的名臣、通儒,正是马德引以为傲的先祖。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泛黄的家谱上,马德的思绪随之飘向远方。 公元79年,马融出生于东汉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一带。出身皇亲贵族家庭的他,自幼得以接触丰富的文化资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马融通过自身努力,成长为一位真正的通儒。 马德翻开家谱中记载的马融政治生涯,不由得陷入沉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马融被荐为校书郎中,负责校典秘书。然而,仅仅五年后,他因反对当时"文德可兴、武功宜废"的观点,写成策论《广成颂》,力陈文德、武功不可偏废。这一观点直接得罪了掌权的邓太后及其同党,马融被罢官受禁,整整十年不得升调。 "先祖当年所言,至今仍然发人深省。"马德轻声自语。 邓太后去世后,马融终于复出,被任命为河间王厩长史。阳嘉二年,公元133年,他晋升为议郎,后来又转任武都太守。在这一时期,西羌诸部作乱,马融向朝廷上书,请求带兵征讨。 家谱上记载着马融的原话:"现如今西羌诸部众互相攻劫抢掠,民众受害。应该趁他们还没有汇合到一起,派出兵马,迅速包围叛军,各个击破。"马融甚至承诺:"我有把握在三十天之内必然可以打败匈羌。"然而,汉顺帝却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导致将领马贤大败战死。 马德合上家谱,目光落在墙上挂着的马融画像。画中的先祖相貌奇伟潇洒,正如史书所载。在汉桓帝在位时期,马融曾被任命为南郡太守,治所在今湖北荆州一带。却因遭人诬告贪污而被免官,朝廷甚至要对他处以削发流配之刑。幸而马融据理力争,自我辩白,最终被赦免,复任为议郎。 "官场浮沉,祖先历经不少坎坷啊。"马德轻叹。 马融晚年因病去官,回到家乡办学授徒。据史书记载,他教授弟子的场面颇为壮观:门下常有儒生千人,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卢植、郑玄等后来的著名学者,都出自马融门下。 马德拿起另一卷记载,上面描述了马融独特的教学方式:升堂教授时,他会在大庭中设置一个深红色大幕帐。帐前,马融明几高座,为生徒讲经授礼;帐后则排列着女工乐队,细乐轻奏,整个大厅清雅肃穆。若有心志不专的学生,马融则会严厉斥责。后人称马融"前授生徒,后列女乐",不拘于儒者小节,放达任性,却又对学问严谨无比。 冬日的黄昏,马德站在合肥老宅的庭院中,凝望着北方的天空。他的思绪飘向了遥远的关西,那片扶风茂陵的土地,是他祖先马融生活的地方。家族从陕西迁徙至合肥已有数代,但祖先的智慧与品格却代代相传。 "父亲,您又在想什么呢?"马石从书房走出,手里捧着一卷古籍。 马德微微一笑:"在想我们的先祖马融,以及他留给我们的教诲。" 马石是马德与发妻陈氏的长子,天性沉稳,自小喜好钻研经典,尤其对《论语》《诗经》等先祖马融曾注释过的古籍情有独钟。每当他捧读这些典籍时,总能感受到与先祖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和弟弟不同,他更关心朝堂之事。"马石轻声说道。 马仁是马德的次子,与兄长性格迥异,他热衷于了解时事政治,常对马德说:"父亲,先祖马融不仅是通儒,更是心系天下的名臣,我想像他一样,不做只知读书的腐儒。" 马德常把马融"文德武功不可偏废"的家训讲给两个儿子听。这位通籍大儒不仅精通六艺,还曾上书请缨带兵平定西羌之乱。虽然朝廷未采纳他的建议,但马融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却在家族中世代传承。 自陈氏去世后,马德更加珍视这份家族传承。他记得陈氏生前常说:"我虽为女子,但也知晓马融先生是集易学家、思想家、经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围棋家、教育家于一身的通籍大儒,我们的孩子若能得其一二,便是福分。" 夜色渐深,马德邀两个儿子到书房,取出一份珍藏多年的手抄本《世说新语》,翻到记载马融与郑玄的那段轶事。 "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一日,马融用浑天仪测算天体位置不准,诸弟子莫能解。有人提及郑玄能解,马融召他测算,郑玄一转便决,众皆骇服。" 马仁急切地问:"父亲,后面不是说马融嫉妒郑玄,想派人追杀他吗?" 马德摇头:"那是小说家言。先祖马融'前授生徒,后列女乐',潇洒豁达,怎会因嫉妒徒弟而起杀心?真正的通儒,胸怀旷达,不会为一时得失而斤斤计较。" 马石若有所思:"我读《广成颂》时,感受到先祖对文武之道的深刻理解,他虽饱读诗书,却不禁锢于书斋。"
1974年,朱可夫元帅,弥留之际,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当时的他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