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3000明军骑兵在塔儿湾登陆,5万蒙古铁骑严阵以待,准备一举歼灭明军

青史如烟啊 2025-04-16 10:04:22

1368年,3000明军骑兵在塔儿湾登陆,5万蒙古铁骑严阵以待,准备一举歼灭明军。谁知,明军毫不畏惧,常遇春手持五十斤重的长枪,单枪匹马杀入敌阵,率先发起进攻。蒙古统帅脱因帖木儿认为常遇春是“找死”,便出动让20位蒙古勇士前往拦截,给明军当头一棒。 在1367年成功统一江淮地区之后,明朝的徐达与常遇春率领明军大举北伐。他们不仅连续攻下山东、河南的数十州县,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元朝的将领们无一例外地要么投降,要么逃离战场。 随后,主将徐达和常遇春率领着五万中军,士气高昂地向北直捣元朝的京城大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决定,意味着明军的铁骑即将冲击幽燕地区的核心。 此时的元京城大都已陷入混乱,然而元朝尽管已是风雨飘摇,但仍拥有辽阔的领土,从西北的西伯利亚到东至日本海,再到中亚和南方广大地区,均在元朝的控制之下。元朝的军事力量仍不容小觑,拥有如云的战将和百万控弦兵士。 当年,自称拥有百万大军的红巾军领袖刘福通,最终也未能抵抗元朝的铁骑。这一历史教训表明,尽管明军北伐势如破竹,但他们还未真正面对元朝的精锐部队。 元帝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便命令其悍将脱目帖木儿率领从蒙古草原精心挑选的五万精锐铁骑,前往明军必经的洛水北岸进行埋伏,准备在明军过河时发动突袭。 对主要由步兵组成的明军而言,这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刻。脱目帖木儿深知,如果能在此处歼灭明军五万步兵,不仅能在军事上造成重大损失,更能在心理上给予明军致命一击。 战场的地理位置对于蒙古骑兵极为有利,脱目帖木儿信心满满,只待明军一旦过河,便是他发动攻击的最佳时机。 然而,徐达和常遇春对此并不是没有准备。在接近洛水时,徐达果断指挥部队在渡船上架设铜炮和床弩,以百舟齐发的架势强行过河。明军的这种火力配备使得蒙古骑兵不敢轻易靠近,从而保证了明军的首批部队几乎无损地登陆了对岸。 但随着明军陆续登陆,蒙古铁骑迅速组织反击。面对这些刚刚登陆、尚未完全集结的明军,蒙古铁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冲锋,场面一度对明军极为不利。 就在脱目帖木儿准备利用这一优势发动决定性一击时,一位身穿银甲的明军将领突然从混乱中冲出,他的出现令脱目帖木儿瞬间愣住。 在蒙古军中,单挑并非常规战术。他们更倾向于以群体战斗来压制对手。见状,脱目帖木儿冷笑一声,下令他的中军亲卫队,二十名勇士前去迎战,意图在全军面前斩杀这位大胆的明军将领,以此摧毁明军的士气。 这位将领正是被誉为“大明第一勇将”的常遇春。他深知半途而废将使全军陷入绝境,特别是面对以往战场上声名显赫的蒙古铁骑。蒙古铁骑曾一度以五万骑兵的雄厚实力横扫各国。常遇春选择了单挑,旨在拖延敌人的攻势,为徐达争取更多整军的时间。 战斗中,常遇春凭借卓越的弓箭技术首先射倒了蒙古的前锋将领,使得随后的敌骑陷入混乱。常遇春随后大声怒吼,带着令人窒息的气势冲入敌阵,他手持的五十斤重长枪在敌人中挥舞,如入无人之境,蒙古骑兵在他的猛烈攻击下纷纷倒下,战场上血肉横飞。 见到常遇春的英勇表现,徐达立刻意识到转机已至。他率领的三千骑兵虽不多,但士气高昂,迅速组织好后,毅然冲入了已经动摇的蒙古军阵。 在徐达的带领下,明军展开了激烈的近战,蒙古铁骑在恐慌中开始崩溃,战场上响起了“天可汗的兵”的呼声,一些蒙古士兵开始掉头逃离。 脱目帖木儿虽试图手刃逃兵以稳定军心,但已无济于事。他无奈只能带领亲卫快马加鞭,逃离战场,放弃了返回大都的路线,转向陕州。 这场战斗的结果是明军的压倒性胜利。随后,常遇春领导的大军继续前进,攻占了嵩州。面对这位声名煞神的将领,蒙元守将不敢再战,开城投降,周边几百里的州郡纷纷望风而降。

0 阅读:59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