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的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多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黄旭华,作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几十年来默默奉献,鲜为人知的背后却充满了壮丽的故事,他的一生几乎可以用“隐姓埋名”来形容,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几乎没有一人了解,连最亲近的家人也在他离开家的那些年中,一无所知。 黄旭华进入中央大学并获得了保送资格,随后他凭借过人的才智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在这里,他选择了造船专业,那个年代,中国的造船业与西方存在着显著差距,而黄旭华对这一专业的热爱使他倍加努力,立志要改变中国海军的装备水平。 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黄旭华意识到,未来中国的强大不仅仅在于陆地的防守,更需要强大的海军,而造船技术,是海军强大的基础之一。 在大学期间,黄旭华不仅勤奋学习专业知识,还积极参与了抵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运动,这种家国情怀在他心中扎根。 1950年,他顺利转为正式党员,开始为国家的船舶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几年的工作经验使得他积累了大量造船技术,但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黄旭华所在的技术团队却突然陷入了困境。 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很多项目因此停滞,黄旭华深知,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1958年,黄旭华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中国核潜艇的研发计划启动,他接到了一项极为秘密的任务。 国家在核潜艇领域处于一片空白状态,黄旭华被赋予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职务,这项任务不仅关乎国家的未来,更是一次彻底的未知挑战,由于任务的高度机密性,黄旭华与外界的联系被彻底切断,他从此隐匿在实验室与工厂之间,几乎不再与任何人联络。 对于黄旭华来说,这个选择无疑是艰难的,他必须与家人断绝联系,甚至连自己的父母也无法再接到他的音信。 母亲一直在期盼着他回家,渴望听到他的消息,然而她的期盼却与失落相伴随,黄旭华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愧疚,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远远超过个人的情感,他从未告诉家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只能通过偶尔的来信报平安。 三十年,这段时间对于黄旭华的家人而言,简直是一个无尽的谜,每当邻里谈论起黄旭华时,他们总是带着些许的责怪和不解,认为他就是那个“不孝的孩子”,不顾父母的艰辛,将他们抛诸脑后。 直到1988年,黄旭华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求学的青年,而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总设计师。 尽管家乡的风景已发生变化,但他看到的却依旧是熟悉的土地,站在母亲面前,黄旭华无以言表,母亲已经年迈,头发花白,而黄旭华的眼中则充满了深深的愧疚与感激,两人相对无言,母亲的怀抱成为他心灵的归宿。 黄旭华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他不仅是中国核潜艇的总设计师,更是中国科技领域的英雄之一,他的奉献精神和对国家的忠诚,成就了他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崇高地位,他的名字与中国核潜艇事业紧紧相连,而他的家人,也终于能够为这位无名英雄感到无比的骄傲。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埋名三十载铸就深潜重器——科技日报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
猫猫背九九
2025-04-16 11:25: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