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朝鲜战争中,志愿军通信员重伤被围,美军头子奸笑道:“别急,先耍会儿。”200个大兵正要动手时,通信员突然举起一个木箱,大笑一声:“看!” 1953年的朝鲜战场硝烟弥漫,志愿军第六十军正在北汉江沿线展开夏季反击战。 这场战役中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883.7高地附近的大无名高地,这里的地形像被巨人用勺子挖过似的,山脊上布满炮弹坑,焦黑的树干横七竖八地倒着。 潘正光所在的三班原本有十二个人,打到第三天早晨就剩下他一个能拿枪的。 这个四川农村出身的通讯兵右胳膊缠着浸透血的绷带,左腿被弹片削掉块肉。他窝在塌了半边的机枪工事里,耳朵嗡嗡作响,那是两天前敌人重炮轰击留下的后遗症。 身边躺着三个重伤员,其中一个叫曹大根的机枪手肠子都流出来了,用腰带死死勒着伤口。潘正光把最后半壶水喂给他时,听见山脚下传来美式军靴踩碎石子的声响。 两百多个美国兵呈扇形往山上包抄,钢盔在晨雾里泛着冷光。带队的上尉端着卡宾枪走在最前头,嘴里嚼着口香糖,时不时举起望远镜观察山顶。 他们确信这个被飞机大炮犁过十几遍的山头不可能还有活人——根据空中侦察报告,这个高地已经被汽油弹烧成焦土。 潘正光摸到腰间的手榴弹,发现只剩两枚,他忽然瞥见工事角落躺着个漆成白色的木箱子,那是卫生员撤退时落下的医疗箱。 箱盖上的红十字被硝烟熏得发黑,但金属搭扣还完好,他扯下绑腿布条,把手榴弹和医疗箱捆在一起,拖着伤腿爬到工事另一侧的射击位。 美国兵在三十米外停住了,他们看见有个黑影在残破的工事间移动。潘正光故意把医疗箱举过头顶晃了晃,阳光照在金属搭扣上闪出刺眼的反光。 底下有个新兵吓得枪都掉了,带队的上尉参加过硫磺岛战役,知道日本人用过毒气弹,连忙挥手让士兵散开卧倒。 趁着敌人乱作一团的空当,潘正光抡圆胳膊把箱子甩出去。捆在箱底的手榴弹拉环早被他用牙齿咬开,木箱子在空中划出弧线时就开始冒烟。 美国兵们对着飞来的"不明物体"疯狂扫射,子弹打穿木箱的瞬间,里面的绷带和药瓶天女散花般炸开。手榴弹在离地两米处爆炸,气浪掀翻了三四个趴在地上的士兵。 这场面把美国兵彻底唬住了,他们以为遇到了中国军队的秘密武器,连滚带爬退到半山腰。潘正光趁机钻进交通壕,把阵地上能找到的机枪都架到不同位置。 他给每挺机枪都系上绑腿布,猫着腰在战壕里来回跑动,这边拽动布条打几个点射,那边又拉响空罐头盒制造声响。山下的敌人听着此起彼伏的枪声,以为至少有一个排在防守。 其实潘正光早就弹尽粮绝,他把最后七发子弹压进冲锋枪时,摸到口袋里还有半块压缩饼干,这是两天前炊事班长老王塞给他的。 当时老王说:"小潘你跑得快,留着垫肚子。"现在老王躺在山腰的弹坑里,身子被凝固汽油弹烧得焦黑。 美国兵发现上当后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潘正光拖着伤腿在各个掩体间穿梭,用缴获的M1步枪打两枪就换地方。 有次他和五个美国兵在战壕拐角撞个正着,他抡起枪托砸翻两个,剩下三个被他的凶悍劲吓住,居然扭头就跑。其实那时候潘正光右臂伤口已经化脓,整条胳膊肿得发亮。 最危险的时候发生在太阳偏西时分,六个喷火兵摸到主阵地侧翼,火焰喷射器的油管在阳光下泛着蓝光。 潘正光急中生智,把阵亡战友的棉衣浸上最后半壶煤油,点燃后扔向敌人。着火的棉衣像火流星般砸在喷火兵背上,引爆了燃料罐,冲天的火柱把半个山坡都映红了。 等增援部队冲上高地时,潘正光正趴在机枪工事里啃石头——他饿得把鹅卵石含在嘴里产生唾液。阵地上横七竖八躺着160多具敌军尸体,有7个是被他用刺刀捅死的。 后来打扫战场时,战士们在他坚守的工事里清点出38个弹壳堆成的"小山",还有用刺刀刻在墙上的八道杠——那是他记录打退敌人进攻的次数。 战后统计显示,这个入伍不到两年的通讯兵创造了朝鲜战场单兵作战的歼敌记录。 志愿军总部授予特等功的通报里特别提到:"该同志在断粮两天、身负四处重伤的情况下,灵活运用战术迷惑敌军,成功坚持到增援部队到达。" 朝鲜政府颁发的国旗勋章颁奖词则写道:"他的勇气像金刚山一样不可撼动。" 如今在大无名高地的遗址上,还能找到当年美军工兵测绘的地形图。图上用红笔圈着的"机枪要塞"区域,正是潘正光用医疗箱创造战争传奇的地方。 那些嵌在焦土里的碎木片和变形的医药瓶盖,至今仍在向后人讲述着这场惊心动魄的阻击战。 参考资料:潘正光-百科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16评论】【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