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周总理委托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不料制作完成后,张樾丞却保留了绝活,给

墨色流年深 2025-04-16 20:33:06

1949年,周总理委托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不料制作完成后,张樾丞却保留了绝活,给大印做了一个“留边”,而他这么做的目的更是让人连连称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众多文物中,有一枚铜质印章格外引人注目,这枚印章是新中国成立时期的中央人民政府印玺,它不仅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更记录了一位篆刻大师的杰出贡献。 1935年出生于河北新河县农村的张樾丞,14岁就独自前往北京谋生,在北京琉璃厂,他开始了自己的篆刻学习之路,每天刻苦习艺,从基本功开始打起,一点一滴积累经验,在这片文化氛围浓厚的土地上,年轻的张樾丞如同海绵吸水般汲取着知识。 经过多年磨练,张樾丞的技艺日益精湛,他为梁启超刻制的“龙飞虎卧”四字作品惊艳了众人,使他获得了“铁笔圣手”的美誉,1912年,他在西琉璃厂开设了“同古堂”,这里很快成为京津地区文化名流光顾的重要场所。 张樾丞的作品涵盖面很广,既能制作传统的木印和石印,又擅长铜质印章的制作,他制作的铜墨盒在当时独树一帜,工艺精良,他为北京大学刻制校印,为中央银行总裁刻制印鉴,也为鲁迅、周作人等文化名人制作过私人印章。 在事业有成之后,张樾丞始终保持着淳朴的本性,他经常资助贫困群众,对待店里的学徒和工人都很友善,在同古堂里,无论地位高低,所有人都同桌用餐,享用相同的饭菜,这种平等待人的作风,使他在业界广受尊重。 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一项重要的任务摆在了张樾丞面前,经由周恩来总理指示,陈叔通组织了一个印章制作团队,张樾丞担任了国印制作的主导者,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因为这枚印章将代表新中国的形象。 在制作过程中,张樾丞和他的两个儿子全身心投入,他们精心挑选铜料,反复推敲字体设计,最终选用宋体字作为印章字体,既保持庄重又便于辨认,为了确保印章的安全,张樾丞运用了“留边”技法,在印章四角预留高台,待正式使用时再磨平。 1949年10月31日上午9时,这枚凝聚着匠心的国印终于完成,它的诞生标志着新中国即将迎来崭新的篇章,值得一提的是,张樾丞拒绝了国家支付的工钱,将这份工作视为对国家的一份贡献。 1959年,这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国印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新中国成立的见证者,张樾丞用他精湛的技艺,为新中国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印记。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开国大印”出自谁手?这一段精彩的故事,静安人你知道么?》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墨色流年深

墨色流年深

墨色流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