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至2019年,南京一女子精准预测天气,频繁购买航班延误险。她成功押中900次航班延误,获利300万元。然而,警方认定其行为涉嫌骗保。面对质疑,该女子淡定回应:这是我凭实力赚的,怎么能说是违法呢? 2020年4月29日,南京警方审讯室内,李艳面对严肃的警官,神情却出奇地平静。她微微一笑,眼神里透着几分自信:"这是我凭本事赚的钱,怎么能说是诈骗呢?"就是这位普通女子,在短短5年时间里,竟然成功押中了900多次航班延误,从保险公司获得了超过300万元的赔付金。 事情要从2015年说起。那是个普通的工作日,李艳在机场候机时,突然听到广播宣布航班因天气原因延误。周围的旅客一片抱怨声,而李艳却在懊恼中发现了一丝意外惊喜——她购买机票时随手买的那份航班延误险,竟然带来了一笔不小的赔偿。 "如果能提前预判哪些航班会延误,岂不是能轻松获利?"曾在航空公司工作的李艳,对航班延误的规律和原因再熟悉不过。她清楚地知道,恶劣天气是导致航班延误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海中逐渐成形:通过分析天气预报,预判哪些航班可能延误,然后有针对性地购买那些航班的机票和延误保险。 想法一旦形成,李艳便迫不及待地付诸实践。她第一次尝试很谨慎,通过网络查询了全国各地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锁定了一个可能出现雷雨天气的目的地。她立即购买了一张前往该地的特价机票,附带了最低档的航班延误险。果然,航班起飞当天,目的地突降暴雨,航班延误,李艳拿到了第一笔"预判成功"的赔付。 尝到甜头的李艳开始系统化地完善自己的"操作"。她学会了综合分析各地气象条件,判断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同时专门挑选特价机票下手,以降低成本。为了最大化收益,她根据延误概率的高低选择不同额度的延误险。如果预判失误,她就提前退票,损失一点手续费;如果预判正确,则坐等赔付到账。 随着经验的积累,李艳的操作越来越纯熟。她像一位气象专家一样分析天气预报,又像一位投资专家一样计算风险与收益。很快,航班延误险理赔对她来说就像取钱一样简单。她从一开始的小心翼翼,到后来的胸有成竹,一步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买票秘术"。 警方后来在李艳家中搜出的那本详细记录着所有操作的笔记本,成为了这段非同寻常经历的最好证明。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次操作的时间、身份、保险种类、保额、赔付等关键信息。 随着时间推移,李艳的"航延险套利"规模越来越大,但单一身份频繁投保的风险也日益显现。李艳很快意识到,如果一直用自己的身份信息操作,时间久了必然会引起保险公司的警觉。为规避风险,她想出了一个更为隐蔽的方法——利用亲友的身份信息分散投保。 "只要投资一点闲置的身份信息,就能轻松获得额外收益,零成本、零风险,何乐而不为呢?"李艳用这样的说辞,先后哄骗了20多位亲戚朋友,获取了他们的身份证件信息。起初,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担心个人信息被他人掌握的风险。但李艳执行了一个巧妙的策略:将部分赔付拿出来分给信息提供者,作为他们的"投资回报"。这一招果然奏效,那些收到"回报"的亲友不仅打消了疑虑,还主动向其他人推荐这项"稳赚不赔的投资"。 李艳的操作越发纯熟。她准备了一本专门的笔记本,详细记录每次操作的时间、使用的身份、保险种类、保额以及获得的赔付金额。通过多个身份、多个地区、多条航线的分散投保,李艳成功避开了保险公司的风险监控系统。她的月收入从几万元迅速攀升至几十万元,日子过得越发滋润。 然而,再完美的犯罪也会留下蛛丝马迹。2020年初,几家保险公司的反欺诈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批看似毫无关联的投保人,其购买行为和理赔模式高度相似,而且理赔成功率远超正常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无关联"的投保人竟然都来自同一个地区,甚至在某些时间点有过集中投保的行为。 警方接到报案后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专案组展开调查。他们调取了近五年可疑人员的投保记录、机票信息和银行流水,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走访排查。很快,这些看似分散的线索汇聚成一条清晰的主线,而这一切的核心人物,就是李艳。 4月27日,保险公司正式向警方报案,指控李艳涉嫌保险诈骗。仅仅两天后,警方便在李艳住所实施了抓捕。搜查中,警方不仅发现了那本记录详细的"赔付笔记",还在她家中搜出了大量奢侈品和现金,这些都是她用诈骗所得购买的。 面对铁证如山,李艳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警方调查发现,她不仅利用在航空公司工作时掌握的内幕信息,还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一些航空公司的内部数据,比如飞机具体状况、各航班的延误记录等。这些关键信息,成为她精准"押中"航班延误的重要依据。
南航退役飞机拆解惊现“航空界宝藏”!近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从贵阳机场传来:一
【5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