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徽黄山,一名寡妇每天扛着比自己还重的货物上山19年,辛苦抚养3个子女,其中2个考上重点大学,可就是这样的女人,却被村里人骂是扫把星,视作仇敌...... 2013年春天,安徽卫视的摄像机对准了齐云山脚下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汪美红。这位瘦小的女性身姿挺拔,脸上虽然写满了岁月的风霜,眼神中却闪烁着坚韧的光芒。她站在央视的舞台上,朴实地讲述着自己19年来当女挑夫的经历,台下的观众和主持人倪萍都被深深打动。 "这么多年来,挑断的担子和磨破的鞋早已不计其数。"汪美红的声音平静,仿佛在叙述别人的故事。她告诉大家,自从1994年丈夫意外去世后,为了养活一个患有白化病的盲童大儿子和一对年幼的龙凤胎,她毅然选择了在齐云山当挑夫——每天负重百斤,攀爬4000多级台阶,一天往返三趟。 台下的一位女士听完汪美红的故事,激动地拿起话筒:"我想代表曹德旺先生创办的河仁慈善基金会捐助30万元,帮助像汪美红大姐这样的一群贫苦的母亲。"现场掌声雷动。 此时的汪美红,已经成为当地的"名人"。2012年,她被评为"黄山市十大杰出母亲";2013年,又当选为"安徽好人"。上海一家沪剧团甚至以她为原型改编了一部舞台剧,演出时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在外人眼里,这位坚强的母亲终于熬出了头,苦尽甘来。 然而,就在汪美红接受央视采访的不久后,她回到村里却遭遇了完全不同的待遇。 "扫把星回来了!"每当汪美红走过村子,总会有人在背后小声嘀咕。原本对她爱搭不理的公婆,突然找上门来索要钱财;丈夫的弟弟更是逢人就说她不是好人,把他哥哥害死了。整个村子的人对她的态度从冷漠转变为敌视,甚至有人扬言要把她逐出宗谱。 汪美红百口莫辩。那30万元根本不是给她个人的,而是捐给了慈善基金会,用来帮助像她这样的贫困母亲。但村里人早已认定她"发财"了却不愿分给亲戚一分钱,纷纷对她恶语相向。 同一个人,同样的故事,却在不同的舞台上收获了截然不同的反应。一边是全国观众的热泪与感动,一边是村里人的排挤与孤立。汪美红站在镁光灯下接受采访时,没有人知道她回家后要面对怎样的处境;而那些在电视前为她感动流泪的人,更想不到这位"安徽好人"在自己的村子里竟然成了"全村公敌"。 在1994年那个命运转折的傍晚,汪美红正在家里准备晚饭,忽然村里人匆忙来报:"不好了,你家淑华掉河里了!"汪美红心急如焚赶到现场,围观村民的眼神已经告诉她最坏的结果。丈夫为了给孩子改善伙食,背着电瓶去河里电鱼,不幸被湍急的河水冲走。经过两天的打捞,终于找到了丈夫的遗体。 才32岁的汪美红,一夜之间从幸福的妻子变成了孤苦无依的寡妇,面对三个年幼的孩子和5000元的外债,她几乎绝望。更让她心碎的是,公婆不但没有给予安慰,反而将儿子的死归咎于她:"要不是你逼着我儿子出去电鱼,他能死吗?我儿子就是被你克死的!"从此,公婆断绝了与她的来往,宗族的人也开始疏远她。 站在人生的低谷,汪美红无处可逃,无路可退。为了生计,她变卖了所有嫁妆和首饰,让丈夫入土为安。但养活三个孩子的重担仍压在她单薄的肩膀上。家中那一亩贫瘠的土地根本无法养活一家四口,更雪上加霜的是,小儿子不久后大病一场,她走遍全村却借不到一分钱。 就在此时,山上修建道观招挑夫的消息传来,这成了汪美红的一线希望。挑夫一直是男人的活计,每趟要背负100多斤的货物,徒步攀爬4000多个台阶,来回一趟就要耗费六个多小时,报酬仅有4块5角钱。22岁的汪美红毅然加入了挑夫的行列,成为齐云山脚下唯一的女挑夫。 "真是不自量力,敢来跟男人抢饭碗。"最初,男挑夫们对她充满嘲笑。汪美红不争辩,只是默默前行。经过半个多月的"魔鬼训练",她终于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上山技巧。凌晨天还没亮,她就起床准备,一天要跑三趟山路,比其他男挑夫多一趟。"多跑的那一趟是替她丈夫跑的。"她常这样对自己说。 回家的路上,汪美红总是心急如焚。因为没人照看,患有白化病的大儿子被拴在桌子腿上,两个小的也只能自己玩耍。每次回来,屋里总是一片狼藉,孩子们的屎尿遍地。但她从不抱怨,只是默默地清理,然后准备简单的晚饭。 "妈妈真坏",有一次汪美红看到孩子的日记本上写着这句话,她笑了。周末时她会让龙凤胎姐弟俩一起帮忙上山挑货,孩子们叫苦不迭。汪美红的用意很简单:"知道累就好好读书,将来才不用像妈妈这么辛苦。" 十九年风雨,汪美红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肌肉劳损,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脊椎弯曲变形,这些都是挑夫生涯给她留下的烙印。但她从未向孩子抱怨过命运的不公,只希望孩子们有出息。
安徽2025年一季度GDP出炉,要超过湖南了?根据官方数据,安徽一季度的增速
【9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