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呼吸机:一头锁住了父母的双手,一头拴住了儿子的生命。”20

戴梦维沐沐 2025-04-17 00:01:49

“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呼吸机:一头锁住了父母的双手,一头拴住了儿子的生命。”2006年,一男子开车带着同事准备回宿舍,可没曾想路上发生了车祸,导致自己高位截瘫,且无法自主呼吸,面对昂贵的呼吸机,他的父母决定,为他做一个独一无二的呼吸机。 夜已经深了,但台州一户农家的灯光依然亮着。王兰芹坐在床边,眼睛布满血丝,却丝毫不敢放松。她手里握着一个看似普通的球状物体,每隔几秒就会有节奏地捏一下。随着她的动作,床上那个已经躺了五年的年轻人胸口微微起伏。 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呼吸机",一头锁住了母亲变形的双手,另一头拴住了儿子付学朋的生命。 "老付,该你了。"王兰芹轻声对刚睡醒的丈夫说道。付敏足揉了揉眼睛,接过妻子手中的呼吸球,继续着这个已经持续了1800多个日夜的工作。 五年前的那个夜晚,电话铃声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平静。 "你儿子付学朋出车祸了,伤势十分严重,性命危急,赶紧来医院!"电话那头,医院工作人员急促的声音让王兰芹差点瘫倒在地。 那是2006年3月18日的晚上,付学朋骑摩托车准备回宿舍时,与一辆汽车相撞。当他再次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已经躺在重症监护室里,无法动弹。 "付学朋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由于伤势严重,神经受损,颈部以下将会完全瘫痪。"医生的诊断犹如晴天霹雳,更令人绝望的是:"因为呼吸神经受损,只能依靠呼吸机维持呼吸。如果离开呼吸机,付学朋将失去性命。" 接下来的两年,付学朋一直躺在重症监护室里。王兰芹和丈夫每天只能轮流进去看他一小时。病房外,他们焦急地等待,病房内,呼吸机的滴答声伴随着儿子微弱的呼吸。 高昂的医疗费如同一座大山压在这个家庭身上。每天一两千元的住院费用,很快就耗尽了付学朋获得的48万元赔偿金。王兰芹夫妇向亲朋好友借了70多万元,还是难以为继。 2008年4月,在无力承担更多医疗费用的情况下,王兰芹夫妇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带儿子回家。 回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没有呼吸机,儿子如何继续活下去?一台专业呼吸机需要二三十万元,这对于已经负债累累的王兰芹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医生给了他们一个替代方案——一种球状的简易呼吸器。这种呼吸器原本是医院用来进行急救的,需要有人不停地捏动才能使用。 "每分钟要捏18次,一个小时要按压一千多下。"医生解释道,"这意味着需要24小时不间断操作。" "只要儿子能活下去,我们什么都愿意做。"王兰芹和丈夫互相对视一眼,在那一瞬间,他们做出了决定。 从此,这对年过半百的夫妇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白天,丈夫外出干活挣钱,王兰芹就守在儿子床前,一下一下地捏着呼吸球;晚上,两人轮换,丈夫接替妻子的位置,继续这个看似永无止境的任务。 五年如一日的按压呼吸球,王兰芹和丈夫付敏足的双手已经严重变形,连伸都伸不直。手掌上布满了老茧,关节处因长期弯曲而肿胀变形。即使不按呼吸机的时候,那种深入骨髓的疼痛也从未消失。但他们知道,这双手是儿子付学朋生命的唯一支撑。 付学朋1984年出生在浙江台州的一个山村。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上面有两个姐姐,父母对他格外疼爱。但他从不因此娇纵,反而十分懂事。高中毕业后,本可以继续读大学的他,看到家庭的困难,毅然选择了外出打工。 起初,付学朋四处找工作,一直没有着落。直到他来到台州一家汽车修理厂,成为一名修车学徒,生活才逐渐稳定下来。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修车技术,月收入达到了五千元。每次发工资,他第一件事就是把钱寄回家,只留下少量生活费。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生活,会因一场车祸戛然而止。 回到家后的付学朋,看着父母为自己不断按压呼吸球的艰辛,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愧疚。他开始绝食,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再连累父母。 "儿子,为了爸妈你要活着......"王兰芹含着泪水恳求道。这句话触动了付学朋的心,他终于开始重新进食,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 除了呼吸问题,照顾一个高位截瘫的病人还有许多琐碎而繁重的工作。给他翻身、喂食、吸痰、倒尿袋......每一项都考验着这对年过半百的夫妇的体力和耐心。但他们从未抱怨,默默承受着一切。 付学朋的两个姐姐也经常来帮忙,轮流照顾弟弟,给父母减轻一些负担。亲朋好友们看到这家人的坚持和努力,也会时常前来探望,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2008年的一天,付学朋的小叔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自制电动呼吸机的报道,灵机一动。他立即找来侄女婿,两人开始琢磨如何为付学朋制作一台简易的电动呼吸机。 经过反复试验和调整,他们终于成功了。当第一次打开这台外表简陋的电动呼吸机时,屋里的每个人都激动不已,有些人甚至流下了眼泪。付学朋咧开嘴,露出了久违的微笑,用眼神表达着对家人的感谢。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戴梦维沐沐

戴梦维沐沐

戴梦维沐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