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 - 一块钱与六块钱的魔幻经济学》
中国工厂生产一个成本一块钱的小商品,贴上“Made in China”的标签,漂洋过海到了美国,摇身一变,标价一美元。
这一块钱,是中国工人的工资、厂房的租金、机器的磨损,是中国的GDP。
而6美元呢?拆开来看——
[哪吒嘟嘴]2美元进了沃尔玛的货架租金和超市利润;
[哪吒嘟嘴]1美元付给了海运公司和物流商;
[哪吒嘟嘴]1美元归了品牌营销和广告公司;
[哪吒嘟嘴]1美元是美国进口商的利润;
最后1美元,才回到中国工厂手里,勉强算“出口创汇”。
6倍溢价,层层盘剥,最后凑成了美国的GDP。美国人拿着这六块钱的GDP,得意洋洋地算账,仿佛世界就该这样运转——中国人埋头苦干,赚个辛苦钱;美国人轻轻松松,靠品牌、渠道、金融,把一块钱的东西卖出六倍的价格。
美国人拿着这六块钱的GDP,得意洋洋地算账,仿佛世界就该这样运转——中国人埋头苦干,赚个辛苦钱;美国人轻轻松松,靠品牌、渠道、金融,把一块钱的东西卖出六倍的价格。
可突然有一天,中国人掀桌子不玩了。
“凭什么?”
于是,跨境电商兴起,深圳的工厂直接开个亚马逊店铺,两块钱包邮送到美国家门口。美国消费者乐了——便宜!中国工厂也乐了——赚得比以前多!
那六块钱的GDP呢?
沃尔玛的货架租金没了,海运公司的运费省了,品牌商的溢价消失了。美国或许还能收个几毛钱的关税,但整个“六块钱的繁荣”像泡沫一样,“啪”地破灭了。
美国人急了,开始嚷嚷“不公平贸易”“倾销”“供应链风险”。可问题是——谁逼着你们非得把一块钱的东西卖六块?谁规定中国人必须永远做血汗工厂,让你们躺着赚差价?
市场经济嘛,既然你们最爱讲“自由竞争”,那现在中国人玩得更高效、更直接,怎么就不行了?
一块钱变六块,是你们的本事;两块钱直达消费者,是我们的本事。
掀桌子?不,我们只是换了个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