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空军部长:希望中国永远不要武统台岛,因为美军已做好战争准备

大毛速报员 2025-04-17 14:31:13

弗兰克·肯德尔在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的讲台上:“美军已经做好了准备。” 作为一位有着数十年军事经验的资深军官,肯德尔曾亲自驾驶战斗机飞越敌线,到决策关键的F-35战斗机项目,他的每一步都似乎在不断地筹谋未来的冲突。 如果台湾问题爆发,是否如肯德尔所言,美军已准备好迎接一场深刻的冲突?

2023年3月,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会议中心,美国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面对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说:“我衷心希望中国永远不要武力统一台湾岛,但美军已经做好了准备。” 这番言论,无疑为本已复杂的亚太局势增添了更多紧张气氛。 肯德尔这位美国空军掌门人早年毕业于美国军事学院(西点军校),随后加入空军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

越战期间,他曾亲自驾驶F-4“鬼怪”II型战斗机执行作战任务,这段经历为他赢得了飞行员翼章。 大约二十年前,肯德尔在美国国防部担任负责采办、技术与后勤的副部长。 在任上,他遭遇了可能是其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性也最具争议的技术决策之一:为当时仍在研发阶段、代号为“联合攻击战斗机”(JSF)的F-35项目选择核心航电系统配置。

当时,关于是否全面采用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开发的“分布式孔径系统”(DAS)存在巨大分歧。 DAS通过集成在机身四周的六个红外传感器,能够为飞行员提供360度无死角的红外视野。 并将图像实时投射到先进的头盔显示器上,使飞行员能“穿透”座舱地板观察下方,极大地提升了低空飞行、夜间作战和对地攻击时的态势感知能力。

该系统的技术成熟度、高昂的成本、复杂的软件集成以及对项目进度的潜在影响,都引发了项目团队内外的激烈辩论和普遍担忧。 面对这些压力和不确定性,肯德尔最终拍板决定,坚持将DAS作为F-35战斗机的标准配置,而非可选升级或仅用于特定型号。 事后证明,尽管F-35项目在其漫长的研发和部署过程中确实遭遇了成本超支、进度拖延等诸多问题,分布式孔径系统本身也经历了多次升级和改进。

但最终成为了定义F-35先进作战能力的核心技术之一,赋予了该机型前所未有的态势感知优势。 因此,拥有丰富实战经验、深谙国防工业运作、并在重大项目上展现过决断力的肯德尔,在2023年3月的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会议上,以空军部长的身份就台湾问题发出明确而强硬的信号。 外界普遍将其解读为并非一时兴起的外交辞令。

弗兰克·肯德尔发表涉台言论前的三个月左右,肯德尔正式批准了美国空军下一代隐形战略轰炸机B-21“突袭者”的首飞计划。 B-21项目自立项以来便被赋予极高的战略期望,其设计目标是能够穿透未来对手可能部署的、日益先进和严密的综合防空系统。 执行包括常规精确打击和核威慑在内的多种远程任务,旨在逐步替换美国空军现役的B-1B“枪骑兵”和B-2“幽灵”等老旧轰炸机。

除了推动尖端武器平台的更新换代,肯德尔还将显著的资源和注意力投向了优化和加固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关键基础设施。 位于第二岛链核心位置的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因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成为了肯德尔关注和投入的重点。 在五角大楼内部关于基地规划和资源分配的多次保密会议上,肯德尔反复强调并推动了一项针对安德森空军基地的重大扩建计划。

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将基地现有的两条主要起降跑道数量增加一倍,达到四条。 如此大规模的扩建,其目的是显著提升该基地的容纳能力、运作效率和在潜在冲突下的抗毁伤与快速恢复能力,使其能够支持更大规模的轰炸机、战斗机、运输机和加油机等各型军机的高强度部署和作战轮转。 为了实施这一宏大的工程计划,美国陆军工程兵部队在关岛北部区域进行了广泛的土地平整和建设工作,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砍伐当地原有的大片椰林植被。

施工现场推土机在热带暴雨中昼夜作业的画面,曾被当地环保组织拍摄并发布到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关于军事优先与环境保护之间平衡的讨论和一定的社会争议。 从肯德尔所代表的美国军方视角来看,强化关岛作为前沿战略枢纽的功能,确保其在未来可能的危机或冲突中能够发挥最大效能,是应对其所认定的“步步紧逼的挑战”的必要举措。 其战略价值被置于优先地位。

2023年9月,弗兰克·肯德尔在美国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新闻媒体《山丘报》上发表署名文章。 继续就其关注的印太安全议题,特别是台湾问题和所谓的“中国挑战”,向美国政策圈和公众进行阐述。 这次发声,与他本人近年来大力推动的“太平洋威慑计划”,在传播效果上形成了有力的相互支撑和呼应。

PDI是美国国防部为了更系统、更持续地投入资源以应对其认定的来自中国的长期战略竞争,而专门设立的一个跨军种的预算项目和战略框架。 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增加投资于先进武器系统研发与采购、优化美军在前沿地区的力量部署结构、改善关键基础设施、深化与地区盟友和伙伴的联合演训与情报共享等多种途径,来构建一个更具弹性、更分散化、更致命且更难被对手预测和打击的军事态势。

在PDI框架的指导和资金支持下,美国陆军开始在日本冲绳部署其新型的“堤丰”陆基中程导弹系统。 该系统是美国在退出《中导条约》后,为弥补战区打击能力空白而发展的“中程能力”项目的成果,其发射平台基于标准的拖车设计,能够发射射程覆盖数百至上千公里的“标准-6”多用途导弹以及著名的“战斧”对陆攻击巡航导弹。

值得注意的是,“堤丰”系统的发射车可以伪装成普通的集装箱货柜,从而具备较高的机动性和隐蔽性。 这些系统在非部署状态下,可能被存放在诸如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这类大型军事设施内的加固掩体或地下工事中,以提高生存能力。 将这种具备远程精确打击潜力的陆基中程导弹系统部署到地处第一岛链关键节点、且距离中国大陆较近的冲绳地区,被普遍视为美国显著提升在该区域快速反应能力和火力威慑水平的实质性步骤。其战略指向不言而喻。

为什么弗兰克·肯德尔这么针对中国,因为美国一直自诩为全球安全的守护者,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它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无处不在。 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在不同场合大力渲染“中国崛起”的“威胁”。 “威胁”的概念几乎成为了美国政府和众多智库的重要话题,无论是国防部、国务院,还是华盛顿的各大智库,都频繁发布有关中国军事扩张的报告,描绘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力量对全球秩序构成的潜在威胁。

近年来,日本也在大幅提高自己的防卫预算,背后同样有美国推波助澜的身影。 日本的防卫政策不断强调“中国军事扩张”的风险,作为此举的理由。美方在全球安全问题上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那就是加强对盟国的支持,特别是在对抗中国的战略上。 这种看似协调一致的操作背后,其实有着简单且深远的逻辑。制造一个共同的敌人,能有效地团结盟友,并且能够为美国的军事行动和政治举措提供一个充足的理由。

美国想要在亚太地区保持其主导地位,而中国的崛起无疑对这种地位构成了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美国需要给自己提供一个明确的“敌人”,而“中国军事威胁”显然是最合适的选择。 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对于中国崛起的敏感,背后实际上是对自身霸权地位的深切担忧。从经济到科技,再到外交与军事,中国的崛起速度让美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特别是在科技领域,中国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不仅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也在军事技术上实现了飞跃,逐渐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这些变化让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面临挑战,尤其是在军事领域,随着中国军力的不断壮大,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绝对优势不再像以往那样牢固。 除了军事竞争外,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也使得美国的外交策略受到了影响。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在多个国际组织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使得美国的传统盟友和全球伙伴开始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 因此,美国在渲染“中国崛起”威胁的过程中,其实是在为其全球霸权的维护铺路。

0 阅读:247

评论列表

太阳

太阳

2
2025-04-18 05:19

中国人民是被吓大的吗

猜你喜欢

大毛速报员

大毛速报员

在这里,您将获得第一手的大毛资讯,洞悉天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