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8日,开国上将张爱萍的夫人李又兰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举行。当张翔和妈妈的遗体告别时,令人泪目的一幕出现了…… 2012年2月8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内,人们神情肃穆。开国上将张爱萍的夫人李又兰的遗体告别仪式正在举行。这位曾被誉为"军中一枝花"的革命女性,在93岁高龄时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 会场内,身着军装的张翔将军站在母亲的遗体前,目光凝重。作为二炮副司令员,这位69岁的中将此刻却像个孩子一般脆弱。他的手中紧握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母亲年轻时在新四军时的合影,照片中的李又兰清秀美丽,眼神坚定。 "妈妈..."张翔的声音有些哽咽。他轻轻俯下身,将手中的照片和一份文件放入棺中。那份文件是他刚完成的"两弹一星"历史研究报告,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父亲张爱萍和一代革命者们为国防事业奋斗的足迹。 在场的人们无不动容。这一刻,仿佛时光倒流至1949年,6岁的张翔第一次正式见到自己的父亲。那时他站在父亲面前,有些拘谨又带着欣喜。"爸爸,我终于见到您了。"小小的张翔说出了这句在心里藏了六年的话。 张翔的童年与众不同。1943年,他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父母均在前线为革命事业奋斗,无暇照顾年幼的他。幸运的是,外婆家境殷实,在物质上并未亏待这个没见过父亲的孩子。然而,物质上的富足无法填补精神上的空缺,那份对父母的思念始终萦绕在小张翔心头。 "妈妈总是告诉我,我们家的事比不上国家的事重要。"张翔曾在一次回忆中说道。李又兰虽然不能亲自抚养儿子,却通过书信和偶尔的探望向儿子传递着革命的精神和母亲的爱。 此刻,望着母亲安详的面容,张翔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想起母亲曾经讲述的故事:1938年,年轻的李又兰怀着满腔热血来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要求见"周副部长"。她最终没见到周总理,却因此结识了父亲张爱萍,从此命运改变。 "妈妈,您和父亲走过的路,我会继续走下去。"张翔低声说道,泪水终于滑落。这不仅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告别,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与接力。在场的军人们向这位老革命家敬上最后一礼,见证着这令人泪目的一幕。 李又兰的一生传奇而坎坷。1919年11月生于浙江宁波,父亲李善祥是当地知名的爱国实业家。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位富家千金本可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革命道路。1938年,年仅19岁的李又兰与同学一起来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坚持要见"周副部长"。虽然未能如愿,却在值班参谋张爱萍的接待下,踏上了改变一生的旅程。 加入新四军后,李又兰很快凭借自己的能力担任了速记班班长、政治部巡视员等职务,成为新四军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获得了"军中一枝花"的美誉。她的第一段婚姻与项英将军短暂而悲壮,婚后仅两个月,项英便因叛徒出卖牺牲。这份痛失伴侣的经历并未击垮这位坚强的女性,她依然坚定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去。 命运的转折在一次会议上发生。张爱萍向她请教速记技巧,两人在工作中日益熟悉,并最终走到了一起。这段婚姻经历了战火纷飞、建国复兴的岁月,持续了六十余年,直到张爱萍2003年去世。 而张翔的人生道路同样不平坦。1943年出生后,他在外婆家度过了童年。在196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本应前途光明,却在动荡年代遭受无妄之灾。被无辜囚禁一年后,他被安排到哈军工"劳动改造",后来又被分配到黑龙江安达县的养殖场工作。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张翔常说这句话。恰恰是在那段艰难岁月里,他回到北京办理病退后进入了北京市计算机四厂工作,在这里他积累了宝贵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知识,为日后在军队中的突出贡献打下了基础。 动荡年代结束后,张翔进入了父亲一手催生的"二炮"部队。在"总体室"工作期间,他面临两大挑战:国产大型计算机不能满足作战指挥要求,以及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汉化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张翔率团队赴法国、美国和日本考察,最终设计出"活汉字库"和"外汉字库",使计算机能够处理中文信息,打破了我军信息化的瓶颈。 凭借对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突出贡献,张翔先后担任二炮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务,并在58岁时被授予中将军衔。退休后,他依然心系国防事业,担任"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会长,为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提供支持和指导。 2020年,已经77岁高龄的张翔仍亲赴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做专题报告,将父辈的精神传递给新一代。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对父母最好的告慰。
2012年2月8日,开国上将张爱萍的夫人李又兰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举行。当张翔和
静享人生趣
2025-04-17 17:11: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