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件破烂“裹尸布”在北京拍卖,本以为无人会理会的东西,却被一姓覃男子花9万买下。回家后男子发现袈裟内有隔层,里面藏有一床被子,万万没想到没想到这不起眼的旧被子最终以1.3亿的天价售出。 2008年5月,北京保利拍卖行现场座无虚席。随着拍卖师的木槌落下,一件看似普通的"陀罗尼经被"以1.3亿元的天价成交,全场震惊。这件拍品的背后,是一位普通北京市民秦先生三年前的慧眼识珠。 时间回溯到2005年,彼时的秦先生只是一位在北京文化机构工作的普通职员。虽然收入不高,但因工作关系,他对古玩文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平日里一有空闲就会到拍卖会现场"蹭眼福"。 那个夏日的午后,秦先生像往常一样来到了一场小型拍卖会。当大部分珍品被热情竞拍后,一件灰黄色破旧的袈裟被工作人员拿出来展示。 "起拍价八万元!"拍卖师喊道。 全场鸦雀无声,没有一人举牌。对于这件看似不起眼的破旧袈裟,在场的收藏家都兴趣缺缺。然而,秦先生却眼前一亮,他隐约看到袈裟上有若隐若现的精细花纹,虽说不上来具体是什么,但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件袈裟不简单。 拍卖会结束后,那件无人问津的袈裟被流拍了。秦先生回家后辗转反侧,那件袈裟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中。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冒险一试。 第二天,秦先生找到拍卖公司,询问那件流拍的袈裟。经过协商,对方同意以九万元出售给他。问题来了,秦先生手头只有四万多元存款,剩下的钱从何而来? "老婆,我想买一件古董,但是手头钱不够。"秦先生向妻子坦白。 "你又要买那些破烂?我们还要攒钱买房子呢!"妻子当场反对。 面对妻子的不理解,秦先生决定孤注一掷。他偷偷取出了夫妻共同的四万元积蓄,又四处向亲友借了五万元,终于凑齐了九万元。 当秦先生带着那件破旧的袈裟回家时,妻子彻底怒了:"你花九万买了这么个破玩意?你疯了吗?" 面对妻子的指责,秦先生没有辩解,而是迫不及待地开始研究这件袈裟。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袈裟实际有两层,中间还有一个隐蔽的夹层。小心翼翼地拆开夹层后,一块金光闪闪的丝绸披面映入眼帘,上面密密麻麻地绣着各种文字和精美图案。 "这是什么?"即使是在文化单位工作的秦先生也被这块披面上的内容惊到了。他辨认出披面上有汉文、藏文、满文和梵文四种文字,但具体含义和价值,他还需要请教专业人士。 持着那块神秘披面,秦先生决定寻求专业意见。他首先联系了当地佛教协会的弘道法师,希望得到一些线索。弘道法师仔细观察后表情凝重地说:"这是一件裹尸布,通常是给死人用的东西,不太吉利。" 这个消息如同一盆冷水浇在秦先生头上。九万元买了一件裹尸布?他心里咯噔一下。弘道法师见状又补充道:"不过我有个朋友对这类东西感兴趣,愿意出双倍价格收购。" 面对这个提议,秦先生心生疑惑——如果真的不值钱,为何有人愿意出双倍价格?他婉拒了这个提议,决定继续寻找其他专家鉴定。 经朋友介绍,秦先生找到了故宫博物院的资深研究员张淑芬。张淑芬一见到这块披面便神色大变:"这不是普通的裹尸布,而是珍贵的'陀罗尼经被',是用缂丝工艺制作的皇家随葬品!" "缂丝?那是什么?"秦先生好奇地问。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中的精华,古人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张淑芬解释道,"制作一件这样的陀罗尼经被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全是手工精制,而且只有皇家才有资格使用。" 张淑芬进一步考证,整个清朝历史上,只有两件这样的陀罗尼经被,一件是慈禧太后的,另一件就是乾隆皇帝的。而秦先生手中的这件,正是乾隆皇帝1799年驾崩时随葬的那件! "那它为什么会流落民间?"秦先生不解地问。 "这要追溯到1928年的一次盗墓事件。"张淑芬面色凝重地说,"当时北洋军阀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名,带兵盗掘了清东陵。他只对金银珠宝感兴趣,而这件陀罗尼经被因为外表不起眼被丢弃,后来被手下士兵带走,就这样流落民间了。" 为了确保鉴定结果无误,秦先生又请了几位专家进行鉴定,得到的结论都一致——这确实是乾隆皇帝的陀罗尼经被,具有无比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回到家中,秦先生向妻子道出了真相。妻子从最初的不敢相信到逐渐接受,两人决定先暂时收藏这件珍品,等待合适的时机出手。
2005年,一件破烂“裹尸布”在北京拍卖,本以为无人会理会的东西,却被一姓覃男子
人生的百态
2025-04-17 17:12:36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