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就连批评人都这么幽默风趣!1944年,毛主席在延安的一次干部会议上,批评官

梦里的花落无声 2025-04-17 17:12:55

毛主席就连批评人都这么幽默风趣!1944年,毛主席在延安的一次干部会议上,批评官僚主义的问题时,用泥塑神像作比喻,生动有趣,一针见血! 2017年6月的一个夏日,陕西富县的一篇署名文章引发了全国关注。县委书记李志锋的署名文章《欲明人者先自明 欲正人者先正己》被网友发现,其中有近93%的内容可在网络上找到雷同文字,其中54%直接抄袭自新华社2015年的一篇时评。 舆论汹涌而至,当地官方连忙解释:这是"底下人"操作的,李志锋只是"被署名"而已。这一说法不但未能平息风波,反而引发更大争议:一个县委书记,竟连署名文章都不亲自过目? 这种现象绝非孤例。在不少地方,领导讲话由秘书代写、文件由下属代拟、调研由他人代劳已成常态。领导成了摆设,秘书成了实权人物,这不正是官僚主义的现代表现吗? 若将时光倒转到1944年的延安,我们会发现毛泽东早已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那一年,在延安的一次干部会议上,面对逐渐滋生的官僚主义倾向,毛主席没有采用严厉训斥,而是幽默地引用了一首《咏泥神》的旧诗,用泥塑神像来比喻官僚主义者。 "除了三餐不食这一点不像外,官僚主义者的其他方面都很像一座神像: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六亲不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久坐不动,十分无用!" 会场上,干部们先是一愣,继而忍俊不禁。笑声过后,毛主席的话却深深刺入每个人心中:官僚主义者高高在上,养尊处优,闭目塞听,脱离群众,就像泥塑的神像一般,看似威严,实则无用。 这种生动形象的比喻,远比严肃的批评更具穿透力。毛主席抓住了官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用看似滑稽却极为精准的十个比喻将其形象勾勒得淋漓尽致。 从"一声不响"的不听民声,到"二目无光"的视而不见;从"四肢无力"的行动迟缓,到"七窍不通"的思想僵化;从"八面威风"的装腔作势,到"十分无用"的无所作为——这首打油诗式的比喻,将官僚主义者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种批评方式体现了毛主席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方法。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既有思想深度,又不失生活气息。正是这种既严肃又生动的批评方式,使得在场的每一位干部都能从中反思自己的工作作风,而不会产生被指责的反感情绪。 1960年3月30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份重要文件——《反对官僚主义,克服"五多五少"》。在这份党内指示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官僚主义这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坏风气,一年不用扫帚扫一次,就会春风吹又生了。"这句话生动地道出了反对官僚主义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反映了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持续关注。 回看历史,我们会发现,毛泽东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可以追溯到革命初期。早在1930年5月的《寻乌调查》中,他就首次使用了"官僚主义者"这一概念,描述了一位名叫潘明典的地方人士:"本是个中等地主,运动省议员用掉四千多元,还是落选。去年做南昌高等法院管狱所长,今年在九江做高等法院书记官,是个官僚主义者。" 同年10月,在《兴国调查》中,毛泽东将"官僚主义,摆架子,不喜接近群众"列为政府人员的首要弊端。他形象地描述道:"群众有人走到政府里去问他们的事情时,政府办事人欢喜呢,答他们一两句,不欢喜呢,理也不理,还要说他们'吵乱子'。" 到了1933年8月12日,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报告中,毛泽东更加强硬地表态:"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是任何革命工作所不应有的,经济建设工作同样来不得官僚主义。要把官僚主义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 毛泽东深刻认识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过度依赖秘书代劳。1964年3月,他直言不讳地批评:"有的人,自己不写东西,让秘书代劳。我写文章从来不叫别人代劳,有了病不能写就嘴说嘛!现在北京当部长局长的都不写东西了,统统让秘书代劳。秘书只能找材料,如果一切都由秘书去办,那么部长局长就可以取消,让秘书干。" 这种"代劳"现象背后,正是毛泽东在1958年《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所批评的:"一切依赖秘书,这是革命意志衰退的一种表现。"对此,他在1948年《关于建立报告制度》中就明确要求:"由书记负责(自己动手,不要秘书代劳),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 1956年11月,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警告全党:"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

0 阅读:49
梦里的花落无声

梦里的花落无声

梦里花落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