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河北陵山,解放军在距山顶30米的地方打了个炮眼,当引爆钮被按下的那一刻,除了轰隆一声巨响,一块山石都没能从山顶滚落,甚至连碎石都没落下几颗。 1968年初夏,河北满城县的陵山下迎来一批特殊的"施工队"。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印边境不太平,全国上下都在进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运动。5月23日,中国解放军某部工兵团来到满城县城西南1.5公里外的陵山,准备在东坡进行战备工程建设。 陵山脚下的守陵村有个千古之谜。村民们世代自称是"守陵人",祖祖辈辈守护陵山已有2000多年历史,却谁也说不清他们究竟在守护什么,更不知道陵墓的确切位置。村里有传言说,每年冬季下雪时,陵山上总有两块地方雪融化得特别快,但这一现象多年来无人深究。 "这不像是自然形成的山洞,看起来更像是人工开凿的。"一位有经验的战士说道。工兵们拿来电线和灯泡,将其小心放入洞中,随后派人顺着长木下到洞里探查。洞内阴气森森,几个看上去年代久远的器皿静静躺在地上。联想到守陵村奇怪的名字,战士们带了4件器物送到河北文物研究所。 文物所的专家们仔细研究后激动不已。其中一件青铜器上清晰地刻着"中山内府"的字样。通过文字风格分析,专家们判断这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鲜虞中山国不同,更接近西汉时期的文字。 此时正值"文革"第三年,各地"武斗"不断。周总理特别要求北京军区提供支持,保障考古队伍安全。果然,考古队在前往陵山的路上频繁遭到"造反派"拦查,若没有军车和部队护送,后果不堪设想。更糟的是,古墓发现的消息传开后,一些造反派声称要下洞"破除旧文化、旧风俗"。一天晚上,几百个举着火把的人蜂拥上山,幸亏哨兵及时发现,部队迅速增设岗哨,耐心劝导才使古墓避免一劫。 6月27日,在军队的保护下,考古专家和河北文物所的同志们终于组成联合工作队,正式开始了这场将揭开两千年谜团的发掘工作。 满城陵山的地下宫殿,在考古队系统发掘下,慢慢展现出它的宏伟规模。这座墓葬完全模仿地上王宫格局建造,由墓道、甬道、南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组成,总长51.7米,最宽处达37.5米,高处有6.8米,容积达2700立方米。 工作队进入墓道,在已清理过的碎瓦泥土中,发现了一套包括金针、银针、铜药匙在内的中医器械,这是西汉时期特有的物品。通过南耳室,他们看到了"安车"——一种只有高级官员或贵妇人才有资格乘坐的车辆。当他们进入象征世间客厅的中室时,大量铜、铁、陶、瓷和金银器不断出现。尤为关键的是,考古队在中室一件青铜"作钫"(盛酒器具)上,发现了标明"34年"的文字。西汉中山国历任国王中,在位超过30年的只有中山王刘胜,他在位长达42年。 7月12日,工作队终于打开了靖王墓后室的石门。这一天将永远载入中国考古史册——他们发现了一副完整的金缕玉衣。这件精美绝伦的玉衣全长超过1.8米,使用玉片2400多片,金丝1000多克。它的款型符合男子体态特征:身材肥大,大腹便便,正与历史记载中"乐酒好内"的刘胜形象吻合。 至此,墓主人身份确认:他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刘彻的同父异母哥哥——中山靖王刘胜。史书记载,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封刘胜为中山王。他有子女120多人,在西汉诸侯王中以富有著称,封国人口达60多万。 7月22日,郭沫若在这件震惊世界的玉衣前驻足良久。他注意到玉衣下空无一物,猜测尸骨已完全腐化。更重要的是,郭沫若基于对汉代"同坟异葬"习俗的了解,指出靖王墓北部应该还有王后的墓穴。 8月3日,在周恩来总理批准后,发掘队开始了第二座墓穴的工作。果然,在靖王墓北侧120米处,工作队于8月13日发现了刘胜妻子窦绾的墓。窦绾墓比靖王墓更大,长49.7米,最宽65米,高7.9米,容积达3000立方米。 窦绾墓中同样出土了一件金缕玉衣,长1.72米,由2160块玉片和约700克金丝编织而成。与刘胜玉衣相比,这件玉衣玉片更大,没有打孔而是开了十字槽,并多了一对耳罩。 最令人惊叹的是,窦绾墓中发现了"长信宫灯"。这盏灯造型为跪坐执灯的宫女,设计精妙绝伦:宫女体内中空可装水,烛火的烟通过右臂进入体内被水过滤,完全不会污染室内空气;灯盘可任意转动,灯罩在圆形轨道内开合自如,能调节光亮强弱和方向。 1968年9月19日,历时111天的满城汉墓发掘工作全部结束。这次发掘共出土各类文物1万多种,精美艺术品4000多件。金缕玉衣与长信宫灯成为国宝,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没人见过大禹治水留下的工程,几千年过去了,文献讲得天花乱坠,考古队跑遍黄河、长江
【10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