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卫连武器室被撬,被盗枪弹数目不详,请速派人来侦查。”焦急的声音透过电话传到了南京军区政治保卫部门,一听到此事,大家立刻警惕起来了。在1991年6月30日,这天傍晚,政治保卫部门收到了上面传来的检查武器的通知,于是该部门警卫连连长派遣士兵们前往武器室检查武器。但是意外却发生了! 1991年7月1日凌晨,芜湖一家小旅馆外异常安静。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几辆不起眼的车停在路边。这些普通的车辆里,实际上坐着十几名全副武装的军警,他们目光锐利地盯着旅馆入口,似乎在等待什么重要行动的开始。 同一时间,在离旅馆不远的火车站和汽车站周围,上百名身着制服的军警分散在各个角落,构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抓捕网。如此大规模的行动,究竟是为了什么样的危险人物? 车上的指挥官看了一眼手表,凌晨五点整,他轻轻挥手。十几名训练有素的军警迅速行动起来,悄无声息地进入旅馆,直奔四楼14号房间。领头的警官神情凝重,向两侧的同事打了个手势,下一秒,房门被猛地踹开,五名军警一拥而入。 "你们干什么!"房内传来一声惊叫,紧接着是枪械上膛的声音和一阵混乱的响动。外面等候的军警正准备支援时,只见同事们合力将一个戴着手铐脚铐、已经昏迷的瘦小男子抬了出来。 一名军警进入房间后,惊讶地发现地上有一把已经上膛的54式手枪。更令人震惊的是,从床底下的背包里,他们找到了一把56式冲锋枪、7个装满子弹的弹夹,以及11枚零散的手枪子弹。清点下来,子弹总数达到了惊人的200发!这些军用武器若被用于不法勾当,后果不堪设想。 1991年6月30日傍晚,南京军区某部保卫室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警卫连武器室被撬,被盗枪弹数目不详,请速派人来侦查。"电话那头是警卫连连长惊慌的声音。 当天阴云密布,眼看就要下雨。上级担心武器受潮,特地命令连队检查武器室。警卫连连长在例行检查时,意外发现北侧窗户的一根防护钢筋被锯断,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保卫处处长闻讯火速赶到现场,脸色越来越难看。经过仔细检查,他们确认丢失了一把56式冲锋枪、一把54式手枪、7个冲锋枪弹夹和数量不明的子弹。 消息很快传到军区领导那里,他们如临大敌,立即下令部队戒严,同时联系南京公安局,组建专案组。军区领导、公安局长、刑侦专家等迅速到达现场,开展侦查工作。 专家们勘察武器库后发现,北侧窗户较小,窃贼只需锯断一根钢筋就能出入,说明作案者身材瘦小。技术人员在窗户下发现一个不大的鞋印,鞋印上还有枪油痕迹。 专案组很快得出结论:偷窃军火的是内部人员,身高约170厘米,作案时间应在6月25日至30日之间,因为上次武器库检查是在25日,当时一切正常。 专案组循着炊事班战士提供的线索直奔汽车连。出乎意料的是,汽车连连长一见到他们就愁眉不展:"我们也在找一个人,叫赵刚,从30日早上8点后就没了踪影。" 这个巧合让专案组成员心头一紧。他们立即要来了赵刚的档案资料,同时要求汽车连全体官兵原地等候调查。资料显示,赵刚1990年入伍,曾在九江和芜湖执行过施工任务。更关键的是,他还因无故离队和顶撞领导受过处分,归队后表现一直不佳。 与此同时,赵刚的室友金山提供了更惊人的发现。他说28日晚上,赵刚回宿舍时抱着一个背包,护得紧紧的不让人碰。第二天金山醒来训练时,赵刚和那个神秘背包都消失了。专案组在赵刚的床铺下发现了一把钢锯,经鉴定,锯齿与武器库窗户钢筋上的锯痕完全吻合。赵刚的鞋子尺寸也与现场发现的鞋印相符。 专案组决定从赵刚的人际关系入手,但他既不写信也不记日记,一时难以找到突破口。这时,一位领导提醒道:"士兵平时主要靠电话联系,看看他的通话记录吧。" 这一提醒立竿见影。专案组在电话值班室查询赵刚的通话记录,发现一个打往芜湖的可疑电话。值班员反映那是赵刚给一个叫金山的朋友打的,就是他同宿舍的那位战友。 专案组敏锐地意识到这里面有猫腻,立即联系芜湖方面进行调查。芜湖某部队很快回复,30日傍晚确实有一个外线电话找金山,通话内容异常简短。更可疑的是,金山接完电话后按流程请了假,现在已经归队了。 芜湖部队立即控制了金山,面对专案组的询问,金山知道事情败露,只好坦白一切。原来赵刚与金山在九江执行任务时结识,两人都对部队生活不满,加上各自有女朋友的压力,便生出了铤而走险的念头。赵刚偷枪的目的是在芜湖抢劫车辆,事成后两人带上女友远走高飞,追求所谓的"自由生活"。 金山透露,赵刚此刻就藏在芜湖的一家小旅馆里。专案组当机立断,连夜赶往芜湖,与当地部队及公安机关会合,精心策划了凌晨5点的抓捕行动。
“警卫连武器室被撬,被盗枪弹数目不详,请速派人来侦查。”焦急的声音透过电话传到了
青梅煮酒诗
2025-04-17 17:16: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