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中欧达成共识,但中国输欧电动车不能低于29万!因为欧洲超半数的人表示自己不会买超过3.5万欧元的汽车,这也就是说欧盟用这个政策,让中国不能直接接入欧洲主流的车市场。 先看欧盟的算盘。欧洲人买车最在意性价比,超过 3.5 万欧元(约 29 万人民币)的车销量就断崖式下跌。欧盟直接把中国电动车的最低价定在这个坎上,明摆着是要保护大众、雷诺这些本土车企的中低端市场。毕竟,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价格比同级别车型低 30%-40%,再这么打下去,欧洲车企的饭碗真要保不住了。 但欧盟也留了个心眼 —— 不直接加关税,而是用 “最低价格” 替代。这么一来,既能堵住低价倾销的 “漏洞”,又能避免像美国那样引发贸易战,还能让中国车企通过提升配置和品牌溢价来合规,简直是 “一箭三雕”。 可中国车企哪是吃素的?你不让我卖低价车,我就专攻高端市场。比亚迪汉 EV 在欧洲卖到 4.9 万欧元,照样被疯抢,慕尼黑门店月销破千。蔚来 ET7 更绝,直接标配激光雷达和智能驾驶系统,在欧洲拿奖拿到手软。这些高端车型利润比中低端高得多,原本靠走量的中国车企,现在反而赚得更轻松了。 更有意思的是,欧盟这政策无意中帮中国车企洗掉了 “廉价” 标签。以前欧洲人觉得中国车就是 “便宜货”,现在一看,中国电动车能卖四五十万,还搭载领先的电池技术和智能功能,反而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品牌的价值。 这背后还有更深层的产业升级。为了满足高端市场需求,中国车企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比如宁德时代在德国建的电池工厂,专门生产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态电池;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工厂,直接用上了全球最先进的整车生产线。这些投入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 —— 从锂矿开采到芯片制造,中国在电动车领域的话语权越来越大。 更妙的是,欧盟政策倒逼中国车企从 “出口依赖” 转向 “本土化生产”。比亚迪、奇瑞等企业纷纷在欧洲建厂,既规避了关税风险,又能利用当地供应链降低成本,形成 “生产 - 销售 - 售后” 的闭环。 在地缘政治层面,这招 “借力打力” 就更绝了。美国一直想拉拢欧盟围堵中国电动车,结果欧盟自己先扛不住了。德国奔驰、法国赛诺菲这些企业,一边被美国加征 25% 的汽车关税,一边又在中国市场尝到甜头,只能两头讨好。 而中国通过聚焦高端市场,既避开了欧盟的贸易壁垒,又在技术标准和产业链上形成了对美国的反制。比如,中国主导的换电标准正在欧洲推广,宁德时代的电池工厂直接掐住了欧洲电动车的 “命门”。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对欧盟加征关税后,欧洲车企反而更依赖中国市场,大众、宝马等企业纷纷加大在华投资,形成了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格局。 这就像下棋,欧盟以为用 “价格门槛” 困住了中国车企,没想到中国车企反而借力打力,在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还顺带完成了产业链升级。美国想通过关税拉拢盟友,结果却把欧洲推得更远。这场博弈的最终赢家,说不定是那个看似被 “限制” 的中国。
4月11日,中欧达成共识,但中国输欧电动车不能低于29万!因为欧洲超半数的人表示
婵秋韵浓
2025-04-18 00:05:59
0
阅读:479
用户10xxx89
反而抢占欧洲汽车高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