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打到今天,到底谁赢了?这场看起来你来我往、拳拳到肉的较量,有了越来越清晰的答案——不是谁喊得更响,也不是关税谁加得多,而是一个冷冰冰的事实:谁在全球产业链上站得住,谁就赢。
4月16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写了一篇文章,标题直接给出了结论:中国赢了。理由也很直接,特朗普不懂贸易,他的团队也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克鲁格曼这样写道:特朗普政府用错武器打贸易战——明明是一场枪战,他却提着刀就上场了。言外之意就是特朗普没准备好,搞不清目标,队友也不给力。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是出口大豆和牛肉的,中国是出口电子产品、机械设备、服装玩具这些全球离不开的东西,中国可以从巴西买大豆,但美国却找不到替代中国制造的来源,这就是贸易现实。
不难发现,克鲁格曼的论点直击贸易本质。他认为,国际贸易的核心收益在于“进口而非出口”,国家通过购买他国商品满足自身需求,而非单纯追求贸易顺差,但特朗普政府对此存在根本性误解,正因如此,克鲁格曼用了“提刀上场”比喻特朗普的战术缺陷。
此外,克鲁格曼还指出,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孤立中国,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当下特朗普政策没计划,说变就变。今天财政部长说一套,明天白宫经济顾问上电视打脸,后天特朗普又在社交媒体发推否定前两人,这样的政府,哪个国家愿意跟它签协议?哪怕签了,谁敢信?简单来说,一句话,信誉是谈判的基本盘,特朗普给砸没了。
另一方面,欧洲也不傻。贸易战进行到现在,连美国媒体都指出,特朗普搞贸易战的方式就是“自残”,这种情况下,欧洲跟进等于自己找麻烦。而且,美国对欧盟也从没客气过,今天对中国征税,明天对欧盟征税,后天说北约国家占了便宜,谁敢信特朗普不会又回头咬一口?
除了克鲁格曼之外,还有一个“老熟人”预言了这场贸易战的结局——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拜登政府的智囊沙利文。同样是在16日,沙利文在哈佛大学说得明明白白:中国不会像苏联那样垮掉,中美会长期共存。这句话其实等于说,中美之间不会有“压倒性胜利”,翻译过来就是,冷战思维没用,零和博弈行不通,你死我活,只会两败俱伤,倒不如直接看向那个结局——共存。
沙利文提到,特朗普搞的那套,把复杂的国际关系看成输赢游戏,是极端短视的做法。贸易政策,不是打牌,赢一局输一局那么简单,中美关系既有竞争,也有合作空间,关键是管控风险,不让竞争演变成冲突,这才是负责任大国该有的思路。
但显然,特朗普不这么想,他走的是“你死我活”路线——一上来就加关税,打压中企,搞供应链脱钩。嘴上说重振美国制造,实际上搞得企业成本飞涨,通胀上天,民众怨声载道,供应链被打乱,美国的制造业不仅没重振,还被拖了后腿。
相比之下,中国的应对尽显系统性和灵活性:经济层面,通过“双循环”战略扩大内需,2024年消费对GDP贡献率超过65%;科技层面,加大基础研发投入,半导体自给率从15%提升至35%;外交层面,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东盟、拉美合作,有效分散对美依赖。
同时,即便美方不断施压,中方也并未关闭对话大门。中美经济工作组在2025年举行四次会议,就产能平衡、宏观经济协调等议题达成部分共识,这种“斗争+合作”的双轨策略,既捍卫了核心利益,也为缓和矛盾留下空间。
简单来说,中方不靠吵架,不靠无限制加码的“数字游戏”,我们用的是制度优势、政策连续性和供应链深度,这不只是“赢得漂亮”,更是“赢得真实”。至于美国,毫无疑问,克鲁格曼也好,沙利文也罢,他们都不是第一次说这些,也不是唯一一个这样说的人。然而,即便他们点出了美国的问题不在中国,而在美国内部,其究竟能否起到作用,依然是一个问号。
但无论如何,如果说胜负已分,那绝不是因为一场关税大战谁喊得响,而是因为谁能在风浪中守住核心利益——不走极端,不搞短期情绪发泄。特朗普或许还会“提刀”继续来,但世界已经不是他想象的那个样子了,对中美来说,继续共存、竞争中合作,才是最现实的“最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