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

疏星淡月念情长 2025-04-18 10:50:32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的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多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黄旭华这个名字可能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他却是中国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也是国家安全与自立自强的象征。黄旭华的一生,是献身、奉献与牺牲的真实写照。他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克服了无设备、无资料、无专家等困境,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发,成功地将中国带入了世界核潜艇强国之列。 回望过去,黄旭华的一生,几乎都是与国家的重任捆绑在一起的。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便与中国的核潜艇事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艰苦的摸索阶段。 技术上的匮乏,资源上的不足,外界环境的封锁,让黄旭华的团队在前期的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完善的资料,甚至没有足够的专家。在这种条件下,黄旭华与他的团队几乎是在“零基础”的情况下,开始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发。 这项工作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技术攻关,更是一次关系国家安全与尊严的历史使命。黄旭华深知,只有掌握了核潜艇这样的先进技术,才能真正增强中国的国防实力,真正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他没有时间去思考个人的生活和家庭的安慰,一心扑在工作中。为了保密和专注工作,黄旭华做出了一个决定——与家人完全断了联系,几乎三十年的时间,他与父母、妻子甚至孩子们都没有任何联系。那个时候,家人甚至不知道他在哪里,做什么,承受着内心的无尽猜测与痛苦。 三十年的隐姓埋名,对于黄旭华来说,不仅仅是对工作的一种投入,更是一种极大的自我牺牲。在这三十年里,他没有过过正常的家庭生活,也没有见过父母一面,错过了无数的生日与节日,甚至错过了妻子和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刻。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改变黄旭华坚定的信念——为国家的崛起贡献自己的一切,哪怕是最珍贵的亲情和家庭。 直到1988年,黄旭华才有机会探望自己95岁高龄的母亲。这是一次特殊的回归,也是一次充满深情的重逢。母亲因年事已高,已经无法记得黄旭华的模样,更没有了当年见到儿子时的那种喜悦与惊讶。 当黄旭华站在母亲面前时,母亲只是默默流泪,并没有开口说话。母亲的沉默,其实是一种更深沉的表达——她的眼泪,不仅仅是久别重逢的情感释放,更是多年来对儿子不在身边的思念与不解的凝聚。 黄旭华看着母亲眼中的泪光,心中涌起的是无尽的愧疚与无奈。作为儿子,他深知自己所做的一切对于母亲来说,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她并没有因为儿子为国家奉献一生而感到骄傲,反而更多的是失落与空虚。然而,母亲并没有责怪黄旭华什么,反而只是轻轻地对他说:“回来就好。”这简短的一句话,是母亲所有情感的凝结,也是对儿子无声的宽慰与理解。 黄旭华深知,母亲的这一句话,是她对自己多年缺席家庭生活的最大宽容。在那个瞬间,黄旭华的内心充满了温暖,也充满了痛楚。他明白,母亲并不是不懂得他为国家做出的巨大牺牲,而是因为爱,她选择了默默承受。母亲的一声“回来就好”,似乎道出了所有母亲心中的宽容与理解,那是一种对于儿子无私奉献的认可,也是对于家庭缺失的最终释怀。 作为个人,我们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我们可以从黄旭华的故事中汲取力量,理解真正的家国情怀,懂得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黄旭华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那种为国家付出、为人民奉献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传承与发扬。

0 阅读:0
疏星淡月念情长

疏星淡月念情长

疏星淡月念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