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的墓,为何在特殊时期没有受到冲击呢?其实,这与陈独秀的墓上的碑书有关。 1982年的一天,安庆市的大龙山下独秀峰前,几位工人正在一座旧坟前忙碌着。他们受安庆市政府之托,将这座荒废已久的墓地重新修缮一新。当最后一锹水泥抹平,崭新的墓碑赫然立于眼前,碑文赫然写着:"陈独秀先生之墓"。 往事如烟,时光倒流到40年前。1942年,日寇铁蹄践踏神州大地,大后方民不聊生。就在这一年的5月27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先生,在四川江津的一位友人家中与世长辞,享年63岁。彼时,囊中羞涩的陈先生,生前虽然学贯中西,才华横溢,但晚年的他却只能寄居在友人家中。正是这位仗义的朋友,在陈独秀去世后,将他安葬在了江津县城大西门外的鼎山山麓桃花林邓氏康庄。 这其中还有一段佳话。相传当年陈独秀寄居在康庄时,曾对此地的美景赞叹不已,曾感慨地对主人说:"得此佳景,平生足矣。"善良憨厚的邓氏叔侄二人,闻言便慷慨地将一块地皮划出,作为陈先生的安息之所。虽然只是方寸之地,但这份纯朴的心意,却让陈先生的在天之灵感到无比的欣慰。 然而,天妒英才,陈独秀虽长眠于此,但他的家人却不忍他远葬他乡。1947年6月,陈独秀的第三子陈松年遵照父亲的遗嘱,特意从江津迎回了父亲的灵柩。经浙江会馆友人帮助,陈松年终于将父亲的棺木迁回故里安庆,与早年过世的母亲高晓岚女士合葬在大龙山下独秀峰前的叶家冲。 令人称奇的是,当陈松年在父亲墓前立碑时,他并没有刻上"陈独秀"这个名字,而是郑重地刻上了"先考陈公仲甫之墓"。原来,"仲甫"是陈独秀的字,但鲜为人知。陈松年的本意是用字号来表达对父亲的尊重,却不曾想这一决定日后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岁月如梭,时光飞逝。就在后来的特殊年代里,当一些人的墓碑惨遭红卫兵的破坏时,陈独秀的墓却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究其原因,正是那块不起眼的墓碑上,刻着"陈仲甫"的名字。对于热血上头的红卫兵们来说,"陈仲甫"这个名字,比起"陈独秀"要平凡太多了,所以他们根本没有将这座墓与共产党的创始人联系起来。 多么奇妙的缘分啊!若当初陈松年刻上的是"陈独秀之墓",或许这座墓就难逃一劫了。然而,机缘巧合之下,"陈仲甫"反倒成了保护这座墓碑的一道天然屏障。苍天有眼,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天意在守护着这位伟大革命先驱的长眠之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悄然改变。曾经流行的取字号的传统,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更习惯于直呼其名,而不是用字号来称呼他人。于是,像"仲甫"这样的字号,也就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就连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字号也渐渐被世人遗忘。更何况是陈独秀这样一位在特殊年代备受争议的人物呢?即便是在那个时期,冲击者们也很难将"陈仲甫"这个名字与陈独秀联系起来。或许,他们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仲甫"这个字号。 于是,就这样,一块未署大名的墓碑,反而成为了保护陈独秀长眠之所的天然屏障。岁月悄悄流淌,尘世的纷争似乎与这座寂静的墓碑无关。它默默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当局才重新修缮了这座饱经沧桑的墓地,并在碑上郑重地镌刻上"陈独秀先生之墓"的字样。 细细想来,陈松年当年的一念之差,或许正是冥冥之中对父亲的庇佑。他当时只是出于对父亲的尊重,选择刻上字号,却不曾想到这一决定竟意外地保全了父亲的墓地。这不得不让人感叹造化弄人,生死难测。 如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曾经叱咤风云的陈独秀,也早已作古。但他的墓至今仍然静静地矗立在大龙山下,见证着中国革命的风雨历程。从他的墓碑中,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烟云变幻和革命先驱们的艰辛探索。 这座幸存的墓碑,不仅仅是对一代革命先驱的缅怀和纪念,更是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它折射出时代变迁中不变的精神传承,昭示着革命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陈独秀虽然已经逝去,但他追求真理、探索救国之路的精神,必将永垂不朽,为后世代代传颂。
陈独秀的墓,为何在特殊时期没有受到冲击呢?其实,这与陈独秀的墓上的碑书有关。 1
星瑞看历史
2025-04-18 18:53:32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