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日军高桥部队从王宅入侵梅李镇途中抓鸡。日军允许中队级单位在驻地半径20公里内“自由征集副食品”。鸡作为易捕获、高蛋白的食材,成为小股部队日常劫掠的首选目标。1941年,河北邯郸县当地日军平均每天劫掠活鸡30到50只。 1943年日军突袭江苏高邮村庄,士兵用刺刀挑着装满鸡的竹笼,反抗者当场射杀,该村当日被抢走217只鸡。日军发明“鸡犬不留”战术:在冀中扫荡时,刻意射杀农户看门狗以便更轻松劫掠家禽。 日军在江西南昌周边村庄张贴告示:“藏鸡不缴者,视同窝藏军火”,并当众用机枪扫射鸡群制造恐怖氛围。部分农民为保命,被迫主动上交家禽。 为了避免日军抓鸡,许多地方的农民也做出相应防御。山东沂蒙山区农民培育“哑巴鸡”少打鸣的鸡种,避免引来日军搜查。河南农民训练鸡群在听到铁器碰撞声时躲入地窖,利用条件反射减少损失。云南腾冲村民将巴豆粉掺入鸡饲料,日军食用后腹泻不止,三天内丧失战斗力。晋察冀民兵发明“鸡雷”:在鸡窝布置绊发地雷,1943年春季反扫荡中炸死炸伤日军37人。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9点赞】